第七百二十八章 科学的意义,在于未来 (第1/2页)
“今夜,我站在这个百年来致敬人类智慧的殿堂,心中充满敬畏。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所有在能源材料领域默默耕耘的同行,我的同事们,我们的前辈们。”
“.”
许青舟侃侃而谈。
“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啊。”
戈兰·汉松笑着:“我很喜欢那句话——诺奖的本质是奖项需要科学家的历史性成就作为评选素材,而不是科学家需要诺奖。”
当初关于许青舟年龄的争论,其实是没必要的,甚至有些可笑。
他不由想到了当时在礼宾车上和许青舟的对话。
再获得一次诺奖.
他再一次去迎接许青舟.
“就在刚才的一瞬间,我居然相信了。”
汉松摇了摇头,甩掉了脑海里边可怕的想法。
在所有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里边,相隔最短都是8年,即便许青舟真的再次拿到诺奖,那个时候,他已经退休了。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头,尝试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能量更安全地为人类所驭?”
“让我们共同举杯——敬科学,敬人类,敬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
许青舟用中文做了一个简单致辞,当然,最后一句的时候,又用英语做了一遍翻译,邀请大家一起举杯。
发言环节就这样过去,宋瑶带着许守云等人在一旁,而许青舟则是去和熟悉的科学家们打招呼。
大厅中流淌着舒缓的音乐。
“许教授。”
许青舟刚和汉松等人喝完酒,物理学奖得主Penrose走过来。
“说实在的,我认为你应该把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收入囊中。”
Penrose耸耸肩,继续说道:“你们解决了锂枝晶和穿梭效应问题,比我的黑洞理论更贴近现实。”
“科学的意义,在于未来,不是吗?”许青舟笑着。
Penrose耸耸肩,不置可否。
俩人说了几句,又分开,许青舟也遇到了柯鸿朗参赞。
柯鸿朗语气中满是感慨:“许教授,您这一次可是替我们夏国科学界争了一口气。”
“我也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
许青舟谦虚地说。
“但不可否认,夏国需要这枚诺贝尔奖章,让世界看到夏国的进步。”
“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夏国的年轻科学家走上国际舞台。”
许青舟作为诺奖得主,自然是晚宴的焦点之一,因为时不时就有人上来搭话。
许守云和王霞萍等人基本就是来感受宴会的氛围的,他们望着宴会中来来往往的人,时不时地会互相感慨几句,要知道,眼前在场的人里边,随便一个放在外边都是大人物。
许青舟正准备去找老许他们,一个老头端着杯子过来,“嗨,许教授,我们又见面了。”
“很高兴见到你,克林格先生。”
许青舟和对方碰杯,笑着问:“W7-X仿星器通过OP2.3实验实现了三重乘积峰值43秒的稳定维持,我想,你们应该已经在准备下个阶段的实验了吧?”
“是的,不得不说,你的超导薄膜帮我们很大的忙。我们希望,能把三重乘积峰值稳定维持时间从秒级提升到分钟级。”
“大动作。”许青舟咋舌。
先前,已经实现了热等离子体维持30分钟,这属于基础性长时间放电指标,现在的43秒,属于高温运行的状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