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淡水新县(下) (第2/2页)
星星峡属于伊吾国的范围,但此时伊吾国已经灭亡,国王阵亡,王子在洛阳成为流亡者。
伊吾国就是今天的哈密,穿过星星峡,进入北庭的第一站就是它。
隋军在距离伊吾城还有十里时,城内的两千突厥军自知不敌,当即放弃伊吾城向高昌撤离。
在隋朝,这种放弃城池逃命的做法很可能会被追责,但对于草原游牧军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打不过就逃,从匈奴开始就深入骨髓,人口有限,保护有生力量早已成为共识。
李靖率领大军当即占领了伊吾城,和高昌一样,伊吾城内军民六成左右都是汉人,还有三成乌孙人,剩下就是粟特商人。
另外伊吾国还有柔远和纳职两座小县。
但汉人占多数这种现象只存在伊吾城和其他两座小县内,而在伊吾国北部的草原上则生活着乌孙人、姑师人等其他游牧民众。
还有在蒲类海以东就生活着突厥沙陀部,唐朝灭亡后,沙陀部在李克用的率领下入侵中原,建立后唐,成为五代十国的主角。
但此时的沙陀部还是一只小强,弱小卑微,只能生活在沙漠边缘。
隋军进入城内,数万汉人百姓跑出家门,载歌载舞,欢迎隋军的到来。
数万汉人在西突厥的铁蹄下还能生存下来,主要得益于西突厥国策的变化,西突厥不再像草原部落那样四处抢掠,而是和隋朝一样,致力于扩张疆域,从被占领区的各个民族身上吸血,也就是收取重税,使西突厥有足够的财富养活军队,然后再进行扩张。
汉人也罢,乌孙人也罢,粟特人也罢,都是西突厥的吸血的对象,当然不会轻易杀戮。
当然,如果西突厥杀进中原腹地,那肯定就不一样了,一定是到处抢掠杀戮,他们很清楚自己占领不了中原,那么就只有抢光砸碎。
李靖当即宣布建立伊吾郡,将伊吾城改为伊吾县,任命刺史和县令,这可不是李靖任命的,他出发时,朝廷就已经任命了,伊吾郡和高昌郡的官员跟随李靖出征。
拿下伊吾城的最大好处,就是隋军在北庭有了根基之地,十万头骆驼就不用始终跟随大军了,可以留在伊吾县。
李靖留下五千人守伊吾城,他则率四万五千人精兵简行,直扑高昌国。
高昌国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整个盆地就像一个横放的橄榄,四面环山,高温干热,盛产葡萄、棉花和小麦,它出产的葡萄酒品质极高,盛享中原。
他们用棉花织成的白迭布也是中原权贵的奢侈品,萧夏就曾经考虑过引入高昌棉花,但后来发现高昌棉花纤维短,织布很难,也导致高昌白迭布的产量不高。
萧夏最终放弃,暂时用木绵来满足充填取暖,等高品质的美州棉出现后,才开始大量种植棉花。
当然,原产于天竺棉花品质也不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埃及棉,萧夏让柴绍去锡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搞到天竺优质棉花的种子。
高昌国和伊吾国共有一万驻军,主将是一名万夫长,叫做巴里察,当他得知隋军到来时,他想到的并不是逃跑,而是迎战,他当然不会守城,西突厥擅长的是骑兵,放弃骑兵守城,无异于砍掉自己的两条腿。
但巴里察也不敢大意,他立刻派一名千夫长率领一千军队守住车师古道,这是他们撤退的必经之路,一旦车师古道被隋军抢先占领,他们就被会困死在高昌国的盆地内。
巴里察率领九千骑兵向东出发,在距离高昌城约五十里的天山南麓,遭遇了隋军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