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七章 返回洛阳 (第1/2页)
萧夏结束了为期十五天的考察,他乘坐的船队开始返回洛阳。
船舱内,萧夏翻看着萧瑀写的报告,他沉思片刻,提笔在旁边批注了一句,‘既然只冶炼,就不宜再为矿户。’
萧夏放下笔,负手走到窗前,久久望着窗外的黄河。
矿户这个称呼是今天才出现的,萧夏以前很抵制户籍分类,所以他要求废除分类,一律视为平民。
但随着治国不断深入,萧夏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从前的目光还是比较狭隘,户籍分类并不是哪个皇帝头脑一热,拍脑袋决定,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自己把它废除,才是真正头脑发热,拍脑袋决定。
没有户籍分类,很多事情就没有人干,就像采矿,战俘三年期满后,纷纷回家了,矿山一下子没有人了。
没人原意去采矿,苦累不说,还危险,钱挣得也不多。
好容易找了一批人,结果不到两个月就跑光了,最后只能提高工钱来留人,可就算提高工钱,很多人也只打算干几年就走,好容易培养出了技术骨干,转身就走了。
去海外也是一样,之前的龟龙岛,攒了一千多户人家,结果现在只剩下两百户不到,都跑回大陆了。
边疆也是一样,之前迁徙了两万户去河湟,这才一年不到,已经跑掉三成了,都回来了。
所以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作为统治者,不考虑国家利益,只考虑个人的公平自由,那就是个不折不扣蠢货,完全不合格的统治者。
所以叫慈不掌兵,义不经商,道理是一样,要保证国家利益,都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个人利益。
就必须在户籍下进行分类管理,边疆户不允许回中原,海外户不允许回大陆,哪怕是后世也是一样的政策。
矿户就必须世代采矿,军户就必须世代当兵,匠户就需要世代为工匠。
当然,萧夏的户籍分类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和历朝历代的户籍分类又不一样。
萧夏取消了奴籍、乐籍、商籍、贱籍,这些和国家利益无关,到目前为止,萧夏只批准了边疆户、海外户、军户、匠户和矿户五类特殊户籍,当然,以后可能还会增加别的特殊户籍。
想到这,萧夏回来又在萧瑀的报告中又加了一句,‘三万户从事冶炼,可编为匠户。’
…………
五天后,船队抵达了洛阳,萧夏又回到皇宫。
休息两天后,萧夏重新回到了御书房,坐在御案前翻阅这段时间的报纸。
这时,萧夏被一条头版头条新闻吸引住了,大隋锡兰藩国大败天竺船队。
他看了看日期,是十天前的报纸。
萧夏连忙拉了一下绳子,外面响起铃声,片刻,褚遂良走了进来。
萧夏吩咐他道:“速去把刘相国请来!”
话音刚落,外面传来侍从的禀报,“刘相国求见陛下!”
萧夏笑着摆摆手,“请他进来!”
很快,刘文静快步走了进来,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好久不见,刘相国请坐!”
刘文静坐下,取出一封文书道:“今年科举已经结束,这是按照陛下要求确定的前三名和后二十名,请陛下过目!”
前十名的水平都差不多,点谁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实就是一种政治要求。
状元王莒,这是太原王家子弟,去年河东世家只有一人考中第八名,所以这次状元就给河东世家。
榜眼元修良,元敏的儿子,才华横溢,这次榜眼给元家,也是对元家的一种褒奖。
隋军夺取关中后,元家并没有要求恢复庄园,还把剩下的七座庄园全部捐给朝廷,开始转行造船、办船校、进行海外贸易。
在元家的带动下,关陇世家们也纷纷放弃土地,进军工商,而且废奴令,元家也是第一批全面废奴的世家。
点元家子弟为榜眼,也是一种褒奖。
第三名探花叫马周,博陵郡茌平县人,出身寒门,这当然也是萧夏的要求,前十名中必须有三名寒门子弟,只是没想第三名探花居然是寒门子弟,不过是马周就不足为奇了,马周可是唐初相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