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军旅文学的自由王国 (第1/2页)
裴顺化的事情死无对证,他自己又受了伤。于是没有受到任何追究,顺利回到河内。
到了河内他才知道,原来“常征”同志还未病故,只是病重得厉害,已丧失了行动能力,因而提前宣布辞去职务。
越南高层陷入到短期内的混乱,封锁了消息。各地实权军头纷纷回到河内,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在意老山前线到底怎么样了?
死几个人又如何?哪里有人在乎。
裴顺化回来后,自然要去找“常征”做他的述职报告。他来到病房,只见到领导脸色发黑,很是虚弱。
他吃力的说出一句话。
“你见了余切,你觉得他怎么样?”
“他真是当世文豪!乱世豪杰!”
听到裴顺化的话,“常征”同志立刻流露出向往的神色。
也许“常征”同志之所以要停战,就是为了使越南国内也诞生像余切这样的当世文豪,小国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才能攒出这么一位文曲星啊!
裴顺化不知道如何表述他和余切共事的经历:这种人在越南是没有的。
国父胡志明多才多能,像是天降猛男一样,但他既生的不够威猛,写的那些打油诗也不怎么样……像余切这类男人中的男人,本身就会使人欣赏他。
领导受限于病体,并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反馈,只是略快的眨了眨眼睛。
“你再多讲一点,余切的事……”他又说。
于是,裴顺化把经历都一一道来,讲到余切带枪上前线时,“常征”两眼放光;他讲到余切写完,前线不少人看着慨叹时,“常征”同志木讷的望着天花板,似乎也准备长叹一声。
“余先生还讲过小国的民族性,他说,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是次生文明,靠别人来塑造自我认同。所以我们如此反复无常,令人发笑。”
于是,那声叹息声就在裴顺化的耳边响起。
也许这正是文化的磅礴伟力,它像幽灵一样,隐藏在民族国家的背后。当你忽视它的时候,就会爆发出破坏性的力量。
倘若小国无法壮大自身,构建起国族认同的话,自然而然要被其他上位替代的大国同化去。
胡先生为什么终生没有和曾雪明相认?
其实,这正是原因所在。
随后,有人告诉裴顺化,“常征同志最近一直《共同警备区》,每晚上都要听一些。我们念来给他听。”
听?
这是应当的。在老山前线,经翻译后的《共同警备区》已成为数万越南兵的回忆。
越南这个地方,长期缺乏优秀作家,战乱下又极度渴求文化作品……余切这种国际级的作家肯进来这个小池子,他的又不要钱,就像是霸王龙进了动物园,简直是横行霸道,一起上也不如他!
裴顺化没想到这就是最后一面。
当晚电视台忽然播报新闻,这位领导安然离世。随后河内为他举办了规格很高的葬礼。
裴顺化则因为此前和余切在前线慰问,被请到一件封闭的屋子里进行调查。他不能联络外面,每天只有报纸可看。这期间,裴顺化心态很好,一直查看新闻,研究自己什么时候能结束禁闭。
答案是积极的。
近来的新闻都指向一个事实:越南不会改变原有方针,友好会持续更长时间。
“常征”死后,全世界的媒体蜂拥而来,《日本共同社》派人在河内的街头采访。
日本记者问一个医院护士怎么看常征去世,对方直接回答:“我害怕又要打下去。”
两年前,同样是《日本共同社》,他们采访了一个24岁纺织女工,那个人麻木的回答“上面如何都一样,只希望下一个人能让生活好过点。”
十年战乱,越南工业产值比十年前还低,粮食要靠配给,通胀率年年飙过50%。
物资短缺,腐败泛滥,河内医院的点滴瓶是反复用的,病人买不到药,家属上黑市抢购维生素。
《共同社》发布的新闻上道:“一次重大转折就发生在我们面前,这个狭长的海岸国家,现在从北到南都意识到,经济是他们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他们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
河内用极短的时间就走完了从计划到市场,虽然前线那些人似乎才刚刚得到和平,但实际上,河内这边早已于去年就成立第一家外资制衣工厂。
这些举措实行之快,而民众接受的速度之快,甚至让人觉得这里早已孕育了一种决绝的力量,这些年的战争毁灭了这里最后一丝耐心。它的外在似乎仍然有余力,而内里早已千疮百孔。
得知越南要改天换地了,《法新社》的记者们也来到胡志明市。
法国人曾殖民过越南,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尤其是西贡(胡志明市)这个地方。几名法国记者前往西贡采访,却发觉那里的越南人对高层冷漠得可怕,态度甚至不如对殖民政府。
这群法国人在自己的报道中写道:
“我们来到了越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西贡,越南老百姓把那些执着于打仗的领袖塑造为一个狂人符号,称呼他们为‘战争延长者’,为了他们自身的王图霸业摧毁了越南两代男丁。”
“七十年代,越南的主战派提出全民皆兵,把农村小孩送进战壕,把山林改为游击基地,多年下来,平均每十户人家,只有两名壮劳力还在地里。这种穷兵黩武程度,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越南残酷的减丁现状,已经快接近于二战后期的苏联,然而,苏联是因为遭受了德国人的侵略,不得不打下去;而越南却是主动出击,同时在柬、泰、中三线作战,最终一无所获。”
裴顺化在牢房中看到这篇法新社的报道,心中长叹一声。
好在越南人无需打下去了!混乱后,一系列斗争结果逐渐明朗。
“咔擦。”一道沉重的铁门声音响起。
这天,裴顺化的禁闭期结束了。
这个因在老山前线采访而闻名的宣传科大校,也得到了机会前往北方。高层点名携带他去参访,也许他还能再见一次余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