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一 天命转移 (第1/2页)
在这场争端中,有人认为刘悝应该得到庙号,理由就是他的上位代表着长达数十年的宦官乱政时代宣告结束。
虽然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功绩,做皇帝的时间也不长,但是他是一种象征。
这种象征,本身就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尽管这些实际功绩基本上是袁氏家族取得的,却也不得不借助刘悝的名义。
你袁氏家族得了里子,给人刘悝留一个面子,不为过吧?
当然也有人认为,根据传统,他们应该重视且严格对待庙号的授予,严格收紧庙号的授予条件。
西汉王朝那么多有功绩的皇帝,只有四人留下了庙号,连承上启下、开启盛世的孝景皇帝都没有庙号,刘悝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吉祥物,又怎么能拥有一个庙号呢?
两派人马在这个时候并没有体现出泾渭分明的政治利益倾向,此时此刻的争论还不是利益之争,而是纯粹的就事论事,各派系的人马内部也有一些争论。
但是问题出在了袁逢自己身上。
此前,刘悝还没死,在和袁树通信的时候,袁逢得知袁树准备在正始五年或者六年的时候与鲜卑开战。
袁树预料到时候檀石槐会主动出击并州,而袁树打算在并州打一波防守反击战,利用并州主场作战的优势把檀石槐带来的鲜卑主力消灭掉,然后发起反击,北伐草原。
他预计在正始六年年中的时候彻底消灭鲜卑,把鲜卑灭族,肃清草原,然后携此威势总领幽并凉三州军事,对三州进行一番整顿,重建三州边防事宜,顺便对南匈奴、羌人、乌桓人等进行彻底的处理。
袁树认为这些部族的存在始终是不稳定因素,他计划利用良庄吸纳这些部族的人口,用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手段将南匈奴和乌桓人解决掉,再用军事手段彻底消灭羌人。
如此整顿完幽并凉三州之后,他将拥有无可争议的最强威望与军事实力,届时,他重返雒阳,就有了无可争议的继承袁逢地位的资格,就足以成就一番伟业。
哪怕最后代汉自立,也有了足够的实力基础。
袁逢对此是认可的,他相信袁树绝对能办到这一切,并且能把袁氏家族带至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尽管他自己没有代汉自立的想法,可是作为父亲,他产生了从现在开始为袁树铺路的想法。
他不想给刘悝庙号,他想要打压汉室的政治威望,想要把更多的功勋归给袁氏,连面子带里子,全都不给刘氏。
这样才能更好的给袁树铺路。
他想起当初在皇宫里的小道上,他和袁树之间的对话,询问袁树是不是想让他做周文王。
袁树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既然要做周文王,多多少少也要为袁树做点事情,而不是一直让袁树给自己做事情。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周文王”呢?
袁逢开始思考。
纵观历史,能够取代之前的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无不是一等一的英豪人物,而且大汉至今四百余年,统治深入人心,天下人都认为天命在刘氏,若要取而代之,难度很大。
之前有过王莽这个例子,但是他失败了,身死国灭,最后刘秀重建汉帝国,这进一步增强了刘氏的统治地位,袁树若要代汉自立,就必须要从多个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正当性。
要让天下人认同。
首先武力层面是保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没有武力,什么都是没用的,而这一点,只要袁树能够消灭鲜卑、肃清草原、重整幽并凉三州,那么整个天下就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他会拥有最强的军队,最强的武力,最强的战将,谁敢不服,直接出兵剿灭。
既然硬实力没有问题,就要轮到软实力了。
袁氏家族威望很高,有天下仲姓的声威,自身具备一定的海内人望,这为他们代汉自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还不够。
这个时代的人们相信天命,纯粹的武力不能成为一个王朝的基础,袁氏取代刘氏,总要有一个大家都能信服的说得过去的理由。
人家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从秦末农民大起义之中脱颖而出,击溃项羽,最终拥有了天下。
这一系列的过程与之后的白马之盟确立了刘氏的超然地位,文景之治确立了刘氏的统治基础,再通过汉武帝时期的理论构建搭建起了服务于刘氏的统治理论体系。
一系列的操作下来,刘氏也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勉强从法理上确立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但是这并不稳固。
所以在西汉末年,刘氏经历了第一次天命危机,从而暂时失去了皇帝之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