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193章 汉魏罢兵,刘备入长安祭祖(6k)

第193章 汉魏罢兵,刘备入长安祭祖(6k)

第193章 汉魏罢兵,刘备入长安祭祖(6k) (第2/2页)

见夏侯尚怀念曹彰,徐晃闭口不语。
  
  曹魏宗室内部的事,夏侯尚可以议论,徐晃可没这个资格掺和。
  
  等夏侯尚怒气渐消后,徐晃才徐徐开口:“陛下既已决定撤兵,我等遵诏即可,将军可先行,我引兵断后。”
  
  事已至此。
  
  再气也无可奈何。
  
  夏侯尚叹气。
  
  于城中张贴告示。
  
  曹丕这次没有用强行迁走宛城全部士民的方式。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刘备在城外虎视眈眈,强迁士民那就是在给自己寻不痛快。
  
  万一刘备来一句“曹贼祸民,众将随朕击之”,这出兵理由也有了:不是刘备不守信用,是你曹丕的部下害民啊!
  
  故而。
  
  曹丕这次只让夏侯尚和徐晃,张贴告示,让宛城士民自愿离开。
  
  虽然不是人人都愿意跟着曹丕,但也不是人人都愿意跟着刘备。
  
  不外乎。
  
  利益所趋,各有选择罢了。
  
  刘备也没阻拦宛城的士民,愿从汉者自然会从汉,不愿从汉者勉强也无用,反而还会坏了名声。
  
  数日后。
  
  刘备军入宛城。
  
  历经战乱的宛城,城内的士民其实并不多。
  
  几年前侯音叛乱,就被曹仁来了一次报复性的“屠杀”镇压。
  
  多为诸县强抢入内的士民、流民、散户等等。
  
  夏侯尚和徐晃离开宛城时又带走了一批不愿留下来的,整个宛城留下来的士民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千人。
  
  要知道。
  
  昔日天下未乱时,南阳人口五十二万户,两百多万人,宛城又曾为郡治,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少说也得有十万人。
  
  后因黄巾之乱以及袁术、孙坚、刘表、曹操反复争夺而逐渐衰落,到了现在,竟凑不到两千人,大半还是老弱病残!
  
  衰败如斯,令刘备也不由叹息。
  
  曹操曾有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有的人说是曹操在感慨世道艰难,也有的人说曹操是在为“杰作”而自嘉。
  
  不论是何种看法,都描绘出了战乱时代的残酷。
  
  曹丕舍得放弃宛城,其实也有这个原因。
  
  只要徐晃夏侯尚等人撤回来了,丢个宛城也不会伤筋动骨。
  
  由于宛城过于衰败。
  
  刘备并未在宛城留太多人。
  
  仔细斟酌后,刘备改襄阳太守赵云为南阳太守,引兵两千,暂治宛城。
  
  原本刘备是想留张飞的,考虑到张飞不恤小人的秉性,未必会善待因战乱而受苦的百姓,斟酌后改为赵云。
  
  为协助赵云治理南阳诸县,刘备又自襄阳和新城抽调了部分官吏暂入宛城。
  
  随后。
  
  刘备将大军撤回了襄阳,以减少粮食和役夫压力。
  
  等处理了一应杂事后。
  
  刘备这才带着白毦兵,走武关前往长安。
  
  虽然以目前的局势,长安不适合迁为都城,但长安作为汉室旧都,刘备这个新天子自然也得去一趟旧都的。
  
  迁都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政治需要,还有经济需求和军事需求。
  
  迁都长安,能提高刘备的政治声望。
  
  然而以关中地区的目前的人口,养不起众多的官吏和将士。
  
  再加上潼关还在曹丕手中,潼关距离长安又不远,都城整天被盯着,三天两头的被曹魏引兵来袭,也是有损威望的。
  
  故而。
  
  刘备的都城依旧只能暂时放在江陵。
  
  也只有江陵,目前能同时满足刘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
  
  这次去长安。
  
  刘备其实也要去与刘封刘禅诸葛亮法正商议,谁来坐镇长安。
  
  如无意外。
  
  刘封是坐镇长安的最佳人选。
  
  昔日在封刘封为王的时候,刘备都是想封刘封为秦王的。
  
  用意在于:今后灭魏兴汉后,由刘禅为天子入洛阳中枢,抚关东诸士和诸州百姓;由刘封为秦王入长安,镇草原诸部和西域诸戎。兄弟二人,一人抚内,一人镇外,则可令天下长治久安。
  
  只不过这个提议被反对了,才改成燕王。
  
  说是燕王,其实刘封连封地都没有。
  
  幽燕之地还在曹丕手中,刘封还得先去打回来。
  
  到了五月底。
  
  走了大半个月的刘备,也在燥热天来临前,抵达了长安城。
  
  暮春的风裹挟着渭水的潮气拂面而来,看着汉室旧都,刘备难掩激动。
  
  谁能想到:昔日在涿县织席贩履的汉室后裔刘备,竟然能以天子的身份踏足汉室旧都?
  
  六十余年。
  
  刘备在幽、冀、青、兖、徐、豫、荆、扬、益都留过足迹。
  
  头一回踏上关中,登临长安!
  
  长安城门口。
  
  刘封刘禅兄弟,以及诸葛亮法正早已经引了城中官吏出迎。
  
  原本刘封是在长安北跟池阳的曹真对峙,听闻刘备即将抵达长安后,留李平王平驻守后,快骑而回。
  
  让刘备登临长安,原本也是刘封奇袭关中的计划之一。
  
  刘备年龄大了,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年头。
  
  让刘备看到天下一统,可能性太低。
  
  让刘备登临长安,为臣为子,刘封都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了。
  
  “儿臣能夺取长安,皆是太子在陇右牵制曹真张郃等人之功,父皇理当重赏太子。”
  
  刘封开口一句,就将功劳让给了刘禅。
  
  刘禅听得有些慌,连忙摆手:“父皇莫听兄长的,能破长安,都是兄长以及众文武之功,儿臣全程都没尽什么力。”
  
  刘封又道:“太子过谦了。太子乃是储君,只需统率文武,让文武各效其命就可以了,岂能用论文武之功的方式来论太子之功?”
  
  刘禅坚持道:“父皇,此战兄长屡涉险地,才夺下长安。理当论兄长大功,儿臣岂能抢功?”
  
  刘备见刘封刘禅相互谦让,更是欣慰,这一路走来的疲倦仿佛都融化了:“太子仁心,燕王骁勇,又都有谦厚之心,实乃朕人生大幸啊。不用再争让了,众人的功劳,朕都一一嘉奖,不会遗漏的。”
  
  随后。
  
  刘备又与诸葛亮、法正等人攀谈,其乐融融。
  
  聊到最后。
  
  诸葛亮提及祭祖之事。
  
  “祭祖一应礼仪所需,皆已准备妥当,赖太常也于前日先一步抵达了长安。陛下可在偏殿独居三日,斋戒茹素、沐浴更衣,以示对先祖虔敬。”
  
  赖太常即赖恭,执掌宗庙礼仪。
  
  诸葛亮早料刘备会来长安,遂提前派人安排好了诸事。
  
  长安毕竟是旧都,有提高刘备政治声望的机会自然也是不能放过的。
  
  对于诸葛亮的安排,刘备也欣然同意。
  
  来了长安,若不祭祖又如何好意思自称中山靖王一脉之后?
  
  三日后。
  
  太常赖恭率礼官于高庙设玄酒、太牢,列五谷玉帛于青铜俎案,庭中树汉室赤旗十二面。
  
  寅时初刻,长安晨雾未散。
  
  刘备着冕服,持玉圭,缓步登阶。
  
  身后刘封刘禅,左右相随。
  
  诸葛亮、法正则引率文武随行其后。
  
  威严庄重的气氛下。
  
  刘备亲燃沉香,跪献青铜斝酒于刘邦神主前,主持祭祀的太祝官高呼“兴复炎汉,祚延万年“。
  
  随后。
  
  刘封以宗室长兄的身份,献炙鹿肉,钟磬齐鸣九响,象征高祖定鼎九州。
  
  再后。
  
  刘禅依嫡嗣礼献稻粱,鼓乐奏《大风》之章,百僚伏地三稽首。
  
  此为三献之礼,刘备为初献,刘封为亚献,刘禅为终献,既是祭祖,亦是对祖立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三献之后。
  
  刘备父子跪叩于刘邦神主前,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宣读祭文。
  
  大意就是:
  
  章武四年五月,孝孙嗣皇帝刘备,昭告高祖。
  
  先敬刘邦“赫赫炎汉,龙兴沛丰。白蛇既斩,赤帜乃扬。三章约法,九垓归王。四百载祚,德被八荒。”
  
  再论时事“王莽篡逆,神器蒙尘。光武中兴,再续炎精。讵料桓灵,阉竖乱政。黄巾蜂起,社稷将倾。”
  
  后提自己“备本支庶,涿郡织席。每思高皇,涕泗沾衣。提剑诛贼,誓清寰宇。荆益既得,汉中克取。”
  
  又提刘封刘禅“今赖皇灵,终破长安,封儿骁勇,禅儿仁心。逆丕鼠窜,旧都重光。太庙复见,赤霄再芒。”
  
  最后立誓“敢祈列祖,阴骘相佑。诛尽国贼,还于洛阳。复我疆土,正我衣冠。辱汉之恨,终当雪偿!”
  
  祭文恳切,诸葛亮诵读之声亦是铿锵有力,抑扬顿挫。
  
  不论是刘备父子,还是赖恭、法正等祭礼上的官吏,皆是听得精神大振,仿佛体内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燃烧。
  
  祭毕。
  
  刘备再拜而泣:“不肖子孙,必不负高皇帝斩蛇之志。”
  
  就在此时。
  
  忽有晨光穿云照于祭坛,众人皆睹赤虹贯日之异象。
  
  诸葛亮更是慨然长揖:“此高祖显圣,汉祚当兴之兆!“
  
  刘封也忍不住暗暗惊叹。
  
  虽说显圣之言是虚词,但能掐准时间在祭文念完的时候,恰巧让晨光照到祭坛上,这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不过。
  
  刘封也不会傻到在这个时候搞什么“科学”。
  
  更何况。
  
  刘封觉醒记忆,本身就不科学!
  
  连老牛都去研究玄学了。
  
  当即。
  
  刘封向刘禅示意。
  
  刘禅会意,与刘封一同起身,齐声大呼“高祖显圣,汉祚当兴”!
  
  刘备也随之起身,向着祭礼众人高呼:“高祖显圣,汉祚当兴”!
  
  刹那间。
  
  下方齐呼声声震耳,如贯云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