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争锋升级,刘备曹丕的器量(一更) (第1/2页)
“话虽如此。”
关羽话锋一停,语气中尽是对孙权的不信任。
“孙权反复无常,今日臣服,明日复反,不可不防;还需叮嘱燕王,不可疏忽大意,轻信了孙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孙权偷袭江陵一事,让关羽记忆犹新。
本可威震华夏成就不世功名,结果却因疏忽大意而被孙权背刺掏了心窝子。
自此以后。
关羽就不敢再有骄矜和大意。
昔日锋芒毕露,今日藏锋内敛。
若用矛盾学来论。
关羽今日能藏锋内敛,真正具备大将军的素养,倒也得感谢孙权的这次背刺,是祸亦是福。
否则一个骄矜自大的大将军,就不仅仅是祸及荆州,而是祸及整个大汉了。
刘备对刘封很是信任:“以吾儿的谨慎,云长无需担忧。任那孙权如何反复,定也逃不脱吾儿的掌心。
朕这就按吾儿军报所述下诏,先诏令孙权孙登父子入长安觐见,再诏受封江东文武,以助吾儿尽揽江东人心。”
倘若渣权在场,必定是又羡慕又嫉妒又怨恨。
权力面前,刘封只是一个假子,还是一个功劳高盖刘禅的假子,刘备竟能与刘封做到父慈子孝?
瞧刘备这话说的,完全没有对刘封有半点的提防,连丝毫的怀疑都没有!
假子啊!
刘封只是个假子啊!
难道不担心刘封刚猛难制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吗?
倘若渣权知道刘禅对刘封一直都视为兄长一般尊敬,心情估计会更难崩。
不仅刘备要与刘封父慈子孝,刘封与刘禅更是兄友弟恭。
乱套了!
全乱套了!
这根本不是权力下的父子兄弟!
权力下的父子兄弟,应该如袁绍父子、如刘表父子、如曹操父子,为了权力,亲儿子可疑、亲兄弟可杀。
孙权更不明白刘封的想法。
对刘封而言:我打得越狠,阿斗的位置才能坐得越稳;阿斗的位置坐得越稳,才没人敢来挑拨离间。污蔑阿斗的一个月死,污蔑我的当天死。
没人规定,权力之下,就一定得父疑子、子疑父、兄疑弟、弟疑兄?
甚至于,刘封还得将孙权劈头盖脸怼一顿:你丫的不学好,不学你哥,你学曹操?
而在刘备高高兴兴的给刘封送诏命时。
洛阳的曹丕又开始头疼了。
曹丕有时候都在想,这头风病是不是遗传到曹操的,要不怎么会时常头疼呢?
若论心性,曹丕远胜常人。
能在曹操的高压教育下,还能不疯批的,心性自然非常人难及。
然而。
即便如此,曹丕已经砍翻了好几个书桌了。
更是一连三声“曹休误朕”,饱含忿怒。
圣旨都下达了,曹休竟然回了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诚然。
曹丕也认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句话,毕竟洛阳太远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和变数,为将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改变朝廷下达的策略,无可厚非。
可前提是,你得赢啊!
你不赢,那你就是“擅违诏命,举止失措”。
现在的局面,让曹丕很困扰。
单从军事上来讲,曹休被擒其实也算不了什么大事,输一场罢了。
曹魏广阔的疆土,输得起。
曹丕困扰的是:输的人是曹休,且曹休还被生擒了!
但凡输的人或被擒的人是贾逵、王凌、满宠这些,曹丕都不会困扰。
外姓,按正常流程,该罚就罚。
偏偏,是曹休!
曹丕目前能重用的就四个宗室: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
曹仁老迈,不知道还能撑几年。
夏侯尚因美妾被绞杀,天天在那扮演“深情贵公子”。
曹真要协助曹丕统内外军事,不能擅离。
至于曹洪,不肯借钱的吝啬鬼,不在曹丕考虑范围。
按曹丕原有的计划:曹真在洛阳统内外军事,执掌四方;夏侯尚和曹休统大军,外防刘备,内震曹彰;再有司马懿、张郃、徐晃、满宠等外姓辅为爪牙。
军权就能牢牢的掌握在曹丕手中。
不曾想。
仅仅不到一年时间,夏侯尚和曹休,一个“因情疯批”,一个“骄矜被擒”。
玩我呢!
再想到在临晋的曹彰,曹丕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的曹彰,笃定曹丕得倚仗自己,在临晋组织流氓耕田种地又每日里安抚军心,养精蓄锐,不骄不躁。
而郭淮、杨秋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也依附了曹彰,以求戴罪立功。
假如曹丕是曹操,面对如今的局势,并不会气恼,因为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伤筋动骨。
这只不过是曹丕自认为的“内忧外患”。
内忧:忧的是曹彰威望日增。
外患:患的是外姓缺少制衡。
毕竟。
曹丕能篡汉立魏,本质上还是外姓强于宗室,才顺利让刘协禅位的。
自己怎么登上皇位的,自然就会怎么提防麾下人效仿。
殿前。
曹仁、曹真、陈群、蒋济、刘晔等人,纷纷低头无声。
直到曹丕的怒火发泄、火气渐消后,才纷纷松了一口气。
帝王易怒,伴君如虎。
“诸位爱卿,可有应对良策?”
司马懿在曹休未战败前,就已前往了义阳,并不在场,曹丕随后将目光看向了曹真。
自曹真回洛阳后,就被曹丕迁为中军将军,加给事中,职统洛阳诸军,能任意出入宫廷,只听曹丕号令。
曹真了解曹丕的意图,硬着头皮道:“征东将军虽然大意被擒,但刘封只擒不杀,定是想向陛下索要好处。臣以为,大魏不可无征东将军,陛下应将征东将军赎回。”
话音一落。
文武皆静。
赎回?
拿什么赎回?
是拿平春还是拿寿春?
只是曹真都这样说了,谁还敢质疑和反对?
心头有不赞成想法的文武,纷纷将目光看向了陈群。
现如今。
有资格反驳曹真的,也就尚书令陈群了。
陈群不由蹙眉。
反驳曹真就等于反驳曹丕,会惹曹丕不高兴;可不反驳,又等于是坐视大魏国家利益于不顾。
思索片刻。
陈群出言反问曹真:“中军将军以为,陛下应如何赎回征东将军?是割地还是赔款亦或者交换人质?”
既然不能正面反驳,陈群就选择了将问题踢回给曹真。
你说要赎回曹休?
好,我不反对。
但你得拿出具体的赎回方式,而非来一句“赎回”表个态度就完了。
曹真本就是迎合曹丕的意图才提议赎回曹休,至于是割地、赔款还是交换人质,曹真并未仔细想过。
从内心上讲,曹真也是不愿意用大魏的人地钱粮去赎人的。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若养成了习惯,今后岂不是刘封擒个大将,就要拿人地钱粮去赎人?
曹家大将要赎,外姓大将要不要赎?
若外姓大将不赎,岂不是自离人心?
昔日夏侯惇被擒,夏侯惇的副将韩浩,直接就连夏侯惇一起砍,直接吓得吕布的降将释放夏侯惇,遂有曹操颁布法令“自今以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
这法令执行了多年,军中也一向如此。
然而。
如今在位的是曹丕不是曹操。
曹丕没有曹操的威望,不敢放弃曹休于不顾。
面对陈群的反问,曹真再次硬着头皮道:“割地肯定是不成的,可用钱粮赎换。”
只是这话说出来,连曹真自个儿都不信。
钱粮赎换曹休?
且不说刘封是否愿意,就算刘封愿意,直接漫天要价,曹丕难道还要真的给?
刘备为什么在关中按兵不动?
刘封又为什么要忽然跑去打江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