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疏不间亲,刘封的超然地位(求票) (第2/2页)
要知道刘封没回来前,哪怕有官员弹劾刘封,刘禅都只是提出质疑而非直接训斥,更别提直接训斥百官了。
而在殿外。
孙虑小声询问:“燕王殿下就真不怕太子殿下,会误听了谗言吗?以前仲翔公江东时,就有很多官员毁谤仲翔公,仲翔公也因此被流放到泾县。”
刘封轻笑:“你还小,不明朝廷争斗。太子要疑孤,不论孤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都是倒翻天罡;天子不疑孤,就算是孤剑履上殿,那都是光明磊落。
孤了解太子,太子也了解孤,若非太子要自行处置李邈,孤今日定要请太子下令,让李邈去合肥当个参军。”
李邈能在朝殿上引经据典的给刘封找不痛快,刘封同样能在前线治李邈一个违抗军令的罪。
处于刘封这个位置,想合理杀个人并非难事,不是刘封不能杀,而是刘封懒得去针对一个小卡拉米。
孙虑愣了愣,听出了刘封话中的真义。
想到带着长子孙登去了长安的孙权,孙虑又多了几分沉默:虞翻不是因为受官员诽谤而被流放,而是孙权不喜欢虞翻而流放虞翻。
“别想太多。”
刘封轻轻拍了拍孙虑的肩膀,让孙虑先回府休憩。
随后。
刘封又径自入后宫,向吴皇后请安。
吴皇后本是刘璋兄长刘瑁的妻子,刘璋投降后,刘备为了让蜀地文武安心,又正值无妻,于是就娶了守寡的吴氏。
就连刘禅都养在了吴氏名下,由庶子变为嫡子。
对刘璋的旧部而言,吴皇后虽然深居宫中不干涉朝政诸事,但依旧有一定的威信。
刘封需要吴皇后助力,来让部分不安分的人变得安分。
而想让吴皇后助力,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吴皇后明白:谁,才是真正能稳固刘禅地位的那个人。
如何让五十多岁只想保住现有地位的的吴皇后心安,这事儿对刘封并不难。
“你想让本宫教养孙权的女儿?”吴皇后顿感惊讶,不太明白刘封的用意。
刘封认真而真诚:“儿臣为平江东,曾许诺孙权,以孙权第三女孙鲁育为儿臣长子的未来王妃。
然而孙权家风粗鄙,昔日其妹嫁与父皇时,骄横跋扈,常引吏兵横行不法,又不念与父皇共枕之情,竟想带太子入江东为质;孙权长女孙鲁班,言行举止亦无大家之风,反而多有粗鄙之行。
倘若将孙鲁育交由孙权教养,儿臣担心孙鲁育长成后也同样骄横跋扈,届时小家不和睦事小,影响了皇家威严事大。
皇后贤良淑德,世所共知。父皇更是常对儿臣言‘皇后乃贤内助也,你当事之以亲母,万不可恃宠而骄,懈怠了礼数。’
儿臣谨记父皇之言,又恐孙权教女无方,倘若孙权之女如霍显德行,必会令儿臣今后身陷嫌疑之境。
古人云: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故儿臣而恳请皇后,能代为教养孙鲁育,以正皇室女眷贤良风气。”
年龄大了,耳根子本就软。
以刘封如今的军功和刘备的宠信,本可恃宠而骄恃功而骄。
偏偏刘封没有骄矜之心,对吴皇后还事若亲母,连未来儿媳都要交给吴皇后来教养。
又拿霍光之妻霍显来举例:家有贤妻,万事可兴;家有恶妻,身死族灭。
简而言之一个字:夸!
夸到吴皇后心坎上!
让吴皇后不仅不会闲得无聊去听信谗言,还能让吴皇后卖力的去给刘封培养未来儿媳。
同时也能让江东的孙氏武将和孙权旧部更加安心。
孙权的女儿、未来的燕王儿媳,由方今太子的嫡母、刘备的正宫皇后亲自教养,又有谁还不放心?
而盛传刘封刘禅兄弟不和的流言,同样会因吴皇后教养孙鲁育一事,而被质疑。
若刘封刘禅兄弟不和,刘禅的嫡母会去教养刘封的未来儿媳?
但凡脑子正常点的都不会信。
除了一心想给刘封使绊子的官员,大部分的刘璋旧部也会因此而消停,否则得罪的就不仅仅是刘封了,还得再加上个吴皇后。
在自身立场上,刘封一直有个清晰的认知:刘备是父,吴皇后是母,刘禅是弟,这是一家人。只要一家人不相疑,外人又如何能离间得了?若连家人都不尽信,外人又如何能尽信?
只是片刻间。
吴皇后就答应了刘封的请命,又问:“那孙鲁育,今年几岁了?”
刘封应道:“与儿臣之子同年,今年也该满十岁了。”
吴皇后微微颔首:“十岁,也的确到了学习礼仪的时候了。这事就交给本宫了,你抽个时间,派人直接将孙鲁育送到宫中即可。”
刘封拜谢:“有皇后教养,儿臣无忧了!儿臣约了太子议事,就先告退了。”
吴皇后面有怜爱:“你方从前线归来,又要着急议事,真是苦了你了。”
刘封认真地道:“父皇志在扫除逆贼,中兴大汉,儿臣定当竭力,不可有片刻懈怠。”
吴皇后佯斥道:“再忙也不能不休息!本宫这就安排庖厨准备膳食,等你二人议事结束,可一同前来。”
随后。
吴皇后又亲自将刘封送出后宫,仔细叮嘱。
直到刘封离开后,吴皇后脸上的笑容才消失,叮嘱左右:“吩咐下去,若再有人乱嚼舌根,诽谤燕王与太子不和,鞭笞三十,逐出宫门。”
左右皆惊。
虽说吴皇后从不干涉朝政,但在后宫中的权威是很高的。
再看了一眼刘封离去的放心,吴皇后内心亦不由惊叹:难怪陛下宠爱燕王,能打胜仗,又知进退,孝顺父母,维护弟妹,论才论德,皆是上佳;倘若燕王乃陛下亲子,阿斗绝无可能当上太子。燕王不能当太子,陛下偏心一点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总有人不想让燕王和太子和睦,实是可恨。
而在刘封离开后宫后,刘禅的近侍霍弋就寻到了刘封。
“燕王殿下,太子有请。”霍弋看向刘封的眼神,有敬佩有兴奋。
霍弋今日也在大殿,目睹了全过程,忍不住又道:“李邈已经被太子殿下罢了官身,遣返回蜀地了。”
“便宜他了。”刘封嘁了一声:“就怕此人今后还要作妖。”
霍弋也觉得这个惩罚太轻了,忿忿道:“这种只会摇唇弄舌挑拨离间的儒生,只是罢官遣返的确不够解气,太子殿下是看在李邈族中兄弟面上,才轻惩的。”
“不提此人了,晦气。”刘封岔开了这个话题,又问:“再过一年,你也就及冠了,有没有从军的想法?”
霍弋面色一喜,随即一黯:“想法是有,可我也不知道该去何处任职。太子殿下想让我去江陵的南北军,可南北军的职责只是护卫,上不了战场。”
刘封轻笑:“这世上不知多少人想要躲避战祸。你倒好,赶着往战场上跑,这战场上刀枪弩箭不长眼,即便是孤也不敢自诩每战都能安然无恙。”
霍弋胸膛一挺:“我不怕!家父可是陛下亲临吊祭过的!我岂能坠了家父的勇烈名号!”
身为霍峻的儿子,霍弋没有因为霍峻死于任上就对战场心存惧怕,反而因为霍峻过往的勇烈而对战场生出了更深的向往。
虎父岂能有犬子!
说到这里,霍弋又凑近嘿笑:“燕王殿下,听说你还要打寿春?你缺不缺帐前吏?我虽未及冠,但弓马娴熟,也读兵法,行军布阵都有涉猎,绝不会误了燕王殿下的军务。”
帐前吏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军职,但却是战场新人最有机会立军功的军职。
每天都在主将眼皮子底下转悠,总有机会得到或大或小的军务。
看着霍弋眼中的期待,刘封也不忍给霍弋这个年轻的晚辈泼冷水,略思片刻,就答应了霍弋的请命:“只要太子同意,孤打寿春的时候,可以带上你。”
霍弋大喜。
说服太子很容易,霍弋怕的是刘封不肯答应。
若刘封不肯答应,霍弋最好的去处就是江陵皇城的南北军了。
一路畅聊。
刘封跟着霍弋来到了刘禅所在的小阁。
霍弋先是入内跟刘禅低声说了一阵,然后又带着兴奋的笑脸走出:“燕王殿下,太子同意了,走的时候请务必派人知会我一声。”
看着霍弋这生怕自己反悔的模样,刘封不由笑道:“孤还会在江陵城待上一段时间,不着急。”
小阁内。
刘封和刘禅,对图而坐。
刘封先将现如今的江东局势及淮南战事,向刘禅简单的陈述,又道:“如今,江东虽定,合肥虽克,然而寿春乃魏贼淮南命脉,城坚池深,兼有淮水天险,强攻只会徒耗钱粮。想破寿春,得另外再开辟一处战场,方有可趁之机。”
随后。
刘封在宛城北的鲁阳一点:“如今镇守鲁阳的,乃是魏贼的右将军徐晃。太子殿下,可督军亲往!”
刘禅惊道:“兄长莫非是想故技重施?可打雍凉的时候就骗了曹丕一次,如何还能再骗第二次?”
刘封轻笑:“兵法虚虚实实,能骗第一次,就能骗第二次。正好,如今流言满城,可将计就计。
曹丕秉性多疑,绝不会相信皇室兄弟间会真的存在兄友弟恭的情谊,太子遣返李邈回蜀地一事,放在曹丕眼中更像是太子在隐忍。
如此,太子督军亲往的理由,也就有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