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213章 苏秦配六国相印,李翊将六诸侯之兵(附当前势力图)

第213章 苏秦配六国相印,李翊将六诸侯之兵(附当前势力图)

第213章 苏秦配六国相印,李翊将六诸侯之兵(附当前势力图) (第1/2页)

却说袁绍既死,幼子袁尚继位。
  
  时长子袁谭一党的郭图、辛评闻说后,无不大惊失色。
  
  无奈之下,只得先去请袁谭过来,看能否事有转机。
  
  而在青州的袁谭得知父亲已死,慌忙率兵赶来。
  
  却不想袁尚已在审配、逄纪的拥戴下,继任了大将军之位,兼领冀州牧一职。
  
  袁谭人还未进冀州,却闻说袁尚已经继位,又惊又怒。
  
  正欲率兵入邺,找袁尚讨个说法。
  
  郭图、辛评出城将之拦住,劝道:
  
  “主公身不在冀州,故审配、逄纪皆立三公子为主。”
  
  “今事已定,审、逄二人必预定机谋。”
  
  “若是此时入城,必遭祸殃。”
  
  两人的政治头脑不是袁谭能比的。
  
  他们清楚,你要是在袁绍死时就过来,那他们怎么都能够争一争,把你扶上位去。
  
  可如今袁尚已经继位,受了众文武的谒贺。
  
  你现在带兵过来,形同造反。
  
  人家随便给你扣一个帽子,你就翻不了身了。
  
  袁谭心中大是不忿,怒道:
  
  “若论行军打仗,显甫如何可比吾耶?”
  
  “旧时在青州,抗击徐州兵时,亦多赖吾之出力。”
  
  “今父亲新丧,他倒好,趁我不在邺县,抢先继位。”
  
  “真是岂有此理!”
  
  在发泄完之后,袁谭沉定心神,问二人道:
  
  “事已至此,恨也无用。”
  
  “吾当何以处之?”
  
  郭图建议道:
  
  “主公不妨先领兵屯于城外,观其动静。”
  
  “待某亲自前往,以察其态度如何。”
  
  袁谭从其言,即命郭图入邺。
  
  郭图至邺县见着袁尚,施礼毕。
  
  袁尚率先问:
  
  “吾闻兄长已至,何不入城来见我?”
  
  郭图乃道:
  
  “大公子因抱病在军中,不能相见。”
  
  袁尚乃笑道:
  
  “莫非兄长疑我乎?”
  
  郭图默然不答,算是无声地抗议了。
  
  支持袁谭的人虽然不及袁尚多,但也不少,郭图作为其中的有分量的人物。
  
  笃定袁尚不敢轻易处置他,才敢如此。
  
  审配见此,乃厉声叱道:
  
  “昔先公废黜汝主以续贤兄,立我将军以为嫡嗣。”
  
  “上告祖灵,下书谱牒。”
  
  “海内远近,谁不备闻。”
  
  “今吾家将军兼领四州之事,汝主亦当为我将军谒贺。”
  
  审配这话,几乎直接撕破脸皮。
  
  在场之人,脸色皆是一变。
  
  忽有人报李翊领大军,来攻冀州。
  
  袁尚见此,乃劝慰郭图一行人:
  
  “吾受父亲遗命,立我为主。”
  
  “目下大兵压境,当共思退敌之策,不该使手足兄弟相残也。”
  
  “今吾愿表兄长为车骑将军,请兄为前部。”
  
  “吾随后便调兵接应。”
  
  郭图闻得李翊提大兵来犯冀州,也知道目下退敌要紧。
  
  但袁尚张口却要让袁谭当先锋将。
  
  这不等于在削他的实力吗?
  
  郭图当然不愿意吃这个亏,遂对袁尚说道:
  
  “军中无人商议良策。”
  
  “愿乞审正南、逄元图二人为辅,与我将军并力退敌。”
  
  袁尚知郭图想要人质,自然不同意,乃道:
  
  “吾亦欲仗此二人早晚画策,哪里离得!”
  
  郭图努力争辩:
  
  “然则于二人内,任遣一人与吾等同去。”
  
  “将军看是何如?”
  
  袁尚这才认真考虑郭图的这个提议。
  
  毕竟你想让人家袁谭当前部,消耗他的兵力,不留个人质是不行的。
  
  微作沉吟后,袁尚乃对逄纪说道:
  
  “元图,汝便随郭公则,一并前往吾兄军中。”
  
  “听候调遣,共退李翊。”
  
  之所以选逄纪,是因为他出身比较特殊。
  
  汉末的地域歧视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士人之间
  
  拥立袁尚的,都是以审配为代表的,标准的河北大地主。
  
  而逄纪却是一个青州北海人。
  
  按理说青州是袁谭的地盘,逄氏作为大族,本该支持他。
  
  但由于袁谭在青州多年的“德政”,使得逄纪十分不喜袁谭为人。
  
  可逄纪又不是地道的老河北人。
  
  这就搞得他在袁尚阵营不受待见,在袁谭阵营又不讨好。
  
  有点儿里外不是人了。
  
  所以逄纪对袁尚来说,是一个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同时,袁尚也需要一个人帮他监视袁谭。
  
  诸人观遍,没有比逄纪更合适的人了。
  
  逄纪见袁尚发话,即随郭图一并奔赴袁谭军中。
  
  袁谭问事情进展如何,郭图道:
  
  “袁显甫甚得众心,实不易取。”
  
  “今李翊大兵压境,来犯河北,可先退强敌。”
  
  “赚足名望,然后再回来争冀州。”
  
  郭图的观点就是袁尚位置已经很牢固了。
  
  为今之计,只有打败河南军,使得袁谭的声望水涨船高。
  
  这样,他们才有借口推翻袁尚的统治。
  
  啊?
  
  “汝是要我打李翊?”
  
  袁谭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且不说数年前,他就被李翊生擒过。
  
  单说现在,父亲合四州之力,都不是李翊的对手。
  
  你郭图居然叫我用手上现有兵马,去跟李翊的得胜之师较量?
  
  郭图却显得颇有自信,对袁谭分析道:
  
  “旧时将军在青州,孤立无援,李翊以逸待劳,故而破之。”
  
  “先公在官渡时,被李翊坚壁清野,相持半年才破。”
  
  “今李翊持大军,远渡黄河犯境,又能奈我何?”
  
  之前两次败北,都是因为袁攻李守。
  
  古代交战,防守方优势本就远胜过进攻方。
  
  所以郭图认为,袁绍遂两遭大败。
  
  但河北雄厚的底子还在,以防守者的姿态,就算打不出李翊那种“斩敌七、八万”的战绩。
  
  把他逼退还是没有问题的。
  
  袁谭在郭图的鼓舞下,这才信心稍振,提兵至繁阳守备。
  
  不表。
  
  ……
  
  河南这边,李翊自仓亭大破袁绍主力之后。
  
  知河北锐气大损,力劝刘备趁此时征伐河北。
  
  然期间,徐州内部集团却对李翊的主张产生了质疑。
  
  众人纷纷劝谏道:
  
  “今袁绍虽死,然河北国力尚在,未易亡也。”
  
  “若远征河北,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
  
  “不出二十日,我河南之众未战而先自困耳。”
  
  “且官渡、仓亭两战下来,我河南杀河北众数十万。”
  
  “河北军民俱念父兄之仇,必人人效死,坚壁自守,不肯投降。”
  
  “此时强攻,委实不智。”
  
  “不若先修内政,然后缓图河北。”
  
  “愿将军熟虑之!”
  
  内部会议争吵是常见的事。
  
  但刘备阵营,鲜少有李翊赞成,群臣都反对的情况。
  
  因为此时,大家都觉得既然击败了袁绍,且其已经病死。
  
  河北失去主心骨,就是发展不赢河南的。
  
  就连刘备也觉得李翊打的有点急。
  
  先生一向求稳,步步为营。
  
  这次反倒急着取北方,这令刘备也颇感诧异。
  
  如果现在北上,就我军便从防守方变为了进攻方。
  
  优势大减不说,河北人现在对河南人还有“仇敌”buff。
  
  咱就算将这些地盘打下来,也不好消化那里的土地不是?
  
  可李翊却坚持乘胜追击,他为刘备分析道:
  
  “袁绍既死,袁氏内部必起争斗。”
  
  “今正是虚弱之时,不趁此时相取,悔之不及。”
  
  “……公言差矣。”
  
  刘晔站出来反驳李翊的观点。
  
  “袁绍甚爱此二子,故未立嫡也。”
  
  “今有郭图、逄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终致离心。”
  
  “急攻则使彼兄弟联合,相持我军。”
  
  “若能缓图,则其必生争斗之心。”
  
  “今公攻河北甚急,袁谭、袁尚必不内斗。”
  
  “此以大易小,以安易危也。”
  
  “愿公审度之!”
  
  刘晔的观点,也反应了徐州群臣的观点。
  
  既然连李翊自己都说了袁氏内部会起争斗,咱又何必逼之太急。
  
  荀攸亦出来劝说刘备:
  
  “我闻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此碧眼儿新并江东,取庐江刘勋之地。”
  
  “丹阳袁胤深感不安,自去岁始便乞我军增益援军。”
  
  “今中原战事已定,不如南向扬州,征孙权者可也。”
  
  “至于河北事务,只待时变,变成而后击之。”
  
  “可一举而定也!”
  
  荀攸则在刘晔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他认为南方的孙权已经有点起势的苗头了,不妨先把他干死。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四分五裂的袁氏,徐州军啃起来依然会很费劲。
  
  倒不如先挑个软柿子捏,锤一锤南方的孙权。
  
  等到之后袁尚、袁谭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在夺取河北之地。
  
  眼见众谋士都反对此时征河北,刘备心中也有一些动摇。
  
  因为他内心里其实也觉得现在不是征河北的最佳时机。
  
  于是也出面劝李翊道:
  
  “……先生,备以为子扬、公达说的有理。”
  
  “前征官渡、仓亭,耗量甚巨,河北战事非一日可定。”
  
  “若深陷此战争泥潭,只恐使我等在徐州数年的努力,皆付诸东流。”
  
  “唯先生虑之。”
  
  李翊知道,
  
  他要做的这件事,就是吃力不讨好,费力重重的事。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在打赢袁绍之后,也面临了这个严峻的问题。
  
  可问题是,曹操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才统一北方。
  
  大耳哥你难道也想用八年?
  
  要知道,刘备此时已经四十一岁了。
  
  这年纪放在古代,也算不小了。
  
  再给你八年时间统一北方,那都快奔五了。
  
  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匡扶汉室?
  
  何况天下分裂的越久,民族凝聚力就越弱。
  
  别看汉末是诸侯割据,但由于是二元君主观。
  
  属下都是对领导直接称臣的,郡直接视为邦国。
  
  郡太守更是直接被视为诸侯国君。
  
  所以你会看到,三国很多臣子,都会直接说“我国怎么怎么样。”
  
  比如陈登在广陵,对曹操说的就是,“本国倒悬。”
  
  审配这些人对袁绍也说的是“河北国力强盛”之类的话。
  
  国家观念的淡薄,至三国时期发展至顶峰。
  
  这也为后来的大乱埋下了祸根。
  
  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李翊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快速统一北方。
  
  至于刘晔、荀攸所提到的困难,李翊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翊向刘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主公与袁氏有亲,吾妻亦出袁氏,有此姻亲在。”
  
  “河北人当亲我胜过曹氏。”
  
  “……只凭姻亲关系,恐未必能短时间内,缓解两地仇恨。”
  
  刘备出声打断道。
  
  “吾自有计化解恩怨,还请主公勿疑。”
  
  李翊信誓旦旦地向刘备保证。
  
  “……至于粮草问题。”
  
  “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秋收将至,发兵河北,若能快速攻至邺地。”
  
  “便能抢在袁尚之前,收割麦谷。”
  
  “如此,既能打击袁氏,又能解决粮草困难。”
  
  “岂非两全其美乎?”
  
  刘备微一沉吟,李翊提到的两个解决办法,都是未知数。
  
  第一个两地仇恨问题,只能选择相信李翊。
  
  第二个粮草问题,抢割粮草。
  
  以邺地之富,真抢割了,的确能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