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李翊泣血《出师表》,刘备怒叱徐州臣 (第2/2页)
这!
使者听闻此话,大惊失色。
暗道明明是李翊点明让年轻人过来投降的,怎么突然便拒绝受降了?
使者还欲开口求情,看看是否有转机。
忽有哨骑飞奔进帐,报曰:
“——禀君侯,我军已攻上墙头了。”
原来,虽然两边正在商议和谈事宜,但李翊却从未下令停止进攻。
“好!”
李翊拍案而起,对那使者说道:
“公孙度逆行无道,汝可回去告诉他。”
“除非他死,否则我两军绝不可能和谈!”
什么!?
使者听罢,又惊又怒,敢情你李翊从未想过要和谈。
那你一直让我们换人干什么?
玩呢?
使者无奈,只得回去将这个消息报给公孙度。
公孙度听后,亦是颇为惊讶:
“你是说李翊并无和谈之意?”
“……是,他是这样对小人说的。”
这就奇怪了。
公孙度同样不明白李翊是什么意思。
既然不想和谈,何必让我一直换人去跟他谈判呢?
忽有人报:“汉军已经打上外墙了!”
公孙度大惊,忽灵光乍现,想到些什么。
气得跌足捶胸,破口大骂:
“李翊真乃奸诈之徒,误中其诡计矣!”
左右人纷纷问,李翊使什么计了?
公孙度面色苍白,解释道:
“李翊从未想过和谈,但反复使我换人,只是为了慢我之心罢了。”
“好让我误以为有和谈希望,不弃城而走。”
“如今贼人已经攻上城墙,吾时机已失。”
“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矣!!”
众人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原来李翊从一开始,便早已下定了要擒杀公孙度的决心。
之所以让公孙度反复派遣使者,不过是故意迷惑他们而已。
先让对手看到希望,等其放松警惕之时,再一举将之击溃。
“主公,现在该怎么办?”
众人纷纷跪伏于地,痛哭流涕。
公孙度面如死灰,不发一言。
或有忠志之士谏道:
“事到如今,只有殊死一搏。”
“我等突围,掩护将军逃出去。”
公孙度望着城外,遍地的敌军,只觉双腿有千斤重。
实在是迈不动了。
“……吾起兵以来,未尝如此狼狈过。”
“尔等要走的,现在可以走。”
“要降的,现在可以出城投降。”
众人纷纷问主公你怎么办?
公孙度便道:
“李翊既不容我,吾情愿战死沙场,不负男儿七尺之躯。”
左右闻言,无不伤感哭泣。
公孙度乃领了十余名骁骑,披重甲,持槊出城搦战。
甫一出门,便听得山上高呼:
“公孙度休走!”
“杀贼!杀贼!”
震天的杀喊声,响彻山野。
俄顷,忽听得山上一声号响,鼓角齐鸣。
一支兵拦住去路,中央乃郯侯李翊也。
左右分别立着张绣,黄忠,大呼:
“反贼休走!”
公孙度大惊,拨马奋力直突李翊中军阵。
心想着,今日即便是战死,也要带走李翊。
未至,闻得四面喊声大作。
左有马超、吕布,右有关羽、张飞。
四面围得铁桶相似,众军士一齐涌上。
将公孙度一行人众尽数砍死,然后又上去抢夺公孙度尸首。
直抢的公孙度碎尸万段,面目全非。
李翊乃勒兵进城。
公孙度之子公孙康,携幼子公孙渊自缚其首,于城门前献城投降。
城破之后,人民畏惧。
在街道上焚香拜迎,唯恐李翊降罪。
李翊下令,进城之后不得扰民。
大军一路行进城内,见饿殍塞道,人竞相食。
李翊乃命人将军中粟米,分与民众。
又见有民众瑟缩于墙角,冻毙者无数。
李翊又下令道:
“可拆公孙度房屋之木,伐其园林为薪。”
于是亲自执斧拆除宫殿,军民竞效之,火光彻夜如昼。
随后打开仓库,将库内绢帛钱币,尽数劳赏三军。
至于城内公孙氏余孽。
李翊依然是采取老办法,
老的必须死,小的愿意降就留用。
不愿意降的也必须死。
这个套路在古代百试百灵,从不失手。
至于城中旧官,一律官复原职。
李翊用这个宣传手法,传檄到辽东其余诸郡县。
由于公孙度已死,而公孙康等小辈,以及本土官员皆被厚待。
所以诸郡都不愿意再抵抗李翊官兵,纷纷上表请降。
由此辽东四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全部归降。
通过李翊等众的不懈努力,幽州全境终于宣告收复。
……
《后汉书》记载此事,“古之名将,克城多纵兵。”
“翊反其道,不取百姓一钱,不杀城中一俘,而辽东遂定。”
“故《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其郯侯之谓乎?”
后有裴松之注云——
“昭武之护将,实千古罕见。”
“故翊后能破襄平,灭公孙度,皆赖此君臣相得之至诚也。”
……
既克襄平城,接下来便是善后工作了。
首先最为重要的,当然是谁来守辽东。
如今辽东好不容易收复,肯定不能交给外人。
就在大伙儿都以为李翊会把辽东交给张飞、牵招等刘备心腹重臣之时。
李翊竟做出了一个违背众人常识的决定。
他把辽东交给了吕布!
毫无疑问,当这个决定提出来之后,立马招到了群臣的反对。
尤以刘晔情绪最为激动,他单独找到李翊,声嘶力竭地向他谏言:
“君侯!将士们千生万死,吃雪饮风,才收复了辽东四郡。”
“切不可将之轻易交托给外人。”
“吕布者,虓虎也。”
“此人狼子野心,诚难久养。”
“今既驱公孙度,又立吕布守辽东。”
“此乃驱一狼,得一虎也。”
“还望君侯三思!”
刘晔的想法,代表了多数人的看法。
他们都认为吕布此人野心太大,把他留在辽东,就是第二个公孙度。
李翊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吕布、公孙度虽俱怀枭獍之心,然布乏度之万里鲸吞之气”
“布但能株守孤城,若辕下驹。”
“度则蚕食邻疆,似云间鹘。”
“使中枢鼎固,布必束甲弭耳,岂敢妄窥神器哉?”
“若中枢颓隳,则豺虎非独吕氏一人也。”
李翊识人的本领,亦非昔日可比。
他认定吕布的野心跟公孙度不同。
只要咱们中央政权稳固,吕布就不敢生起反叛之心。
而如果中央的掌控力变得薄弱起来,那么地方反叛的又岂会只有吕布一人?
李翊先是阐述了把吕布留在辽东的合理性,接下来又开始解释留吕布的必要性。
“今公孙既灭,当留虎臣以镇辽东。”
“高句骊、扶余、沃沮之属,昔慑度之威,匍匐称藩。”
“今失其惮,必生獍心。”
“若遣庸将守之,譬犹以羊羔御狼,徒启戎心耳。”
“吕布久镇并州,匈奴为之辟易,其能足以慑群蛮。”
“……故留布于此,实为固圉之长策也。”
公孙度虽然是李翊的敌人,但李翊也肯定了他在辽东的作为。
那就是公孙度成功压制住了周围的蛮夷,使得他们未能发展起来。
别看周围蛮夷弱,那是被周边政权压制住才变弱的。
像历史上司马懿平辽东,不仅屠城,还把公孙氏给直接灭族了。
结果公孙氏一亡,原本被一直压制的高句骊人瞬间崛起了。
所以司马懿也常被人调侃为“高句骊国父”。
李翊当然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所以他选择了有打蛮夷经验的吕布,其因有三。
第一,吕布本身能力就强,镇得住周边蛮夷。
第二,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就需要吕布这种莽夫来收拾。
选个文官,反而治不好。
第三,就是因为吕布狼子野心,所以才要把他支得远远的。
眼不见,心不烦。
综上考虑,李翊才选择了吕布。
刘晔听完李翊的分析,心中虽然已经认同了,但还是对这个决定存疑。
“君侯庙算深远,然布性疏懒,乏独断之明。”
“譬若辕驹,随人引辔,易为奸佞所蛊。”
“夫制夷之道,岂唯弓马?当以智术相济。”
“昔陈平间楚,子房筹策,皆以谋略屈人。”
“愚窃以为,宜遣腹心之臣,为布之佐。”
“外可导其政,内实监其行,如此则辽东可安矣!”
刘晔分析,觉得该让一个人来辅佐吕布。
李翊大喜,按住刘晔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
“子扬,吾正等你此话。”
啊?
刘晔一愣,旋即反应过来:“君侯,你该不会是想让我——”
“……小晔啊。”
李翊坐回帅帐上,语重心长地对刘晔说道。
“……这里没有外人,汝之年齿幼我许多,我且唤你一声小晔。”
在李翊原来工作单位,他一直都是这么叫人的。
现在肯敞开心腹的这样喊刘晔,当然是要……
李翊仅仅以一个前辈的身份,掏心掏肺地对刘晔说道:
“子虽早附明主,然春秋尚浅。”
“昔萧何不轻曹参,韩信亦重陈平。”
“翊常欲擢尔,奈主公谓尔缺雷霆手段耳。”
“今观征辽之役,确见尔柔有余而刚不足。”
“莫若留镇玄菟,可乎?”
说着,李翊执起刘晔之手。
“吾亦知辽东苦寒,非徐州繁庶。”
“然板荡识忠臣,疾风知劲草。”
“社稷需尔经略,黎庶待尔安辑,此正丈夫建功之时也!”
“待三载考绩,吾当奏请调还。”
“届时功名富贵,岂非囊中之物?”
“……你看是如何?”
李翊口灿如莲,说了一大堆话来劝导刘晔。
刘晔算是明智之人了,但被李翊一通忽悠,竟有些天旋地转。
因为李翊说的这番话,
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语调声气,都与以往不同。
刘晔跟李翊共事这么久了,还从未见过李翊这样说话。
难不成他真是对我寄予了厚望?
李翊最后来了一段大白话: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
“你要是想留在辽东,我立马上报徐州。”
“你要是不想留,那我也可以带你回冀州。”
此言一出,刘晔不知为何,就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
竟意外听出了李翊的潜台词——
“情况呢就是这么个情况。”(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还懂不起吗)
“你要是想留在辽东,我立马上报徐州。”(你最好赶快说你要留在辽东,别浪费我时间)
“你要是不想留,那我也可以带你回冀州。”(你要是敢说回冀州,那你的好日子后面还长着呢)
虽然李翊没有明说,但刘晔总觉得李翊就是这个意思。
当即郑重地向李翊拱手拜道:
“明公之教,晔虽愚钝,敢不承命!”
“愿效班超之志,勒燕然以报汉!”
“慕马援之风,标铜柱而固边!”
“此身既许辽东,当使胡马不窥蓟北!”
“汉旗永扬玄菟!”
……
好!好志向!
望着刘晔那满脸的“我太想进步了”的表情,李翊满意地点了点头。
孺子可教也啊。
正如李翊说的那样,别看刘晔入职早。
但他现在也才二十五岁而已。
你说你二十五岁不到边地去历练,跟冀州、徐州那帮老前辈抢什么饭碗呐?
官场的水很深,小刘你现在根本把握不住……
你刘晔当了一辈子的官,最后里外不是人,落得个疯癫至死的结局。
那确实说明你当官儿当的很失败嘛。
所以李翊这个安排,也是为了刘晔好。
领导把舞台给你了,你就得把握好机会,好生锻炼。
刘晔既然同意,李翊即草拟了一封表文。
请刘备设护高句骊校尉。
此职类似于北戍校尉,护乌桓校尉,同样秩比两千石。
当然,最重要的是行使监察权。
至于监察谁呢?
当然是辽东的主角吕布了。
李翊虽然做下了留吕布守辽东的决定,但他其实还没跟当事人说。
要说服吕布,离开富庶的汝南,留在偏远的辽东。
这件事本身还挺难的。
换作别人都不好使,只能由李翊出面解决。
“来人,去给我找十名胡姬,要姿色绝美的!”
“找着有重赏!”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