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解题小能手也有挠头的时候 (第1/2页)
老汪和熊国明算是同班同学,虽然这俩年纪相差十来岁。
都是让卫东这三十三代掌门人接手时候,银行、保险、码头、国集、在港资产,这么招投局当前几大块的领军人物。
从这会儿就拉出区别了。
老汪对银行的理解,还是基于储蓄所为基础,然后再拿钱去投资赚钱。
只要跑过利息,银行就算是赚钱。
但熊国明对金融业的认知,已经上升到万物皆可融的地步。
更主要是他在赌王上课时,听进去了人家的理念,要做就做到最好,专业人做专业事。
熊国明就非常认同这点。
既然保险业已经在欧美流行了数百年,让卫东这个董事长又“深谙”保险业那些弊端,那就索性请专业经理人。
哪怕薪酬贵点,也能直接把人家多年经验和规范直接学过来。
这点是让卫东都不具备的心态。
他算着一个月时间差不多了,就给水翼艇的外籍技师买了机票送回HK去。
其实熊国明这会儿还没拿到商业保险公司的批文手续,仅仅是个社保公司。
显然已经看见些未来苗头不同了。
整个四月,让卫东都在远远的看保险和银行跟进操作,对熊国明提出把长航重工打包上市也不置可否。
就像很多方面也在不置可否的看他改造长航重工。
随着厂领导们脱胎换骨的返回各厂,招投银行“贷款”给桌子都还没一张的招投船舶,其实是吴生云来向几家厂下订单。
以前让卫东不敢贸然把资金调动回国,更不敢大肆投资在内地的情况迎刃而解。
不再担心当成是资本家在疯狂掠夺,也不怕投资在内地的项目资金被没收。
这都是买了招投银行在HK发行的理财产品,是招投局对内地的投资。
无论如何不可能没收招投局的财产,更不可能推翻招投局在HK签署的商业合同。
尤其在HK回归前这些年,必须要脸。
只这么过了道手,局面完全两样。
之前还遮遮掩掩的资金,现在直接砸给沪海厂追加三条巴拿马集装箱船;
其他厂顺次四条两万吨级集装箱轮;
万吨、五千吨和两千吨、千吨级的各自近十条!
总计五十万吨运载力!
分别对应目前内河上中下游,以及出海口到神户、HK的近程,北美、欧洲的远洋。
全方位覆盖。
顿时让长江沿线的各大国营船厂,一片喜气洋洋的开工建设。
本来将要开始荒废的船台,全都在重新焕发活力。
这班参加了“招投局船厂培训班”的大佬们,基本奠定未来国内造船业的半壁江山。
甚至几十年后有人退休了都还在笑谈,要不是让董用这种非常手段把他们所有人扣在峡江山头。
以他们已经执掌一方的心态,任何国内教授学者都肯定压不住课堂,没法让他们耐住性子学习怎么从国企向民营企业转变。
当时回到船厂都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之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迷茫慌乱,现在全都坚定的造集装箱船。
有资金、有订单、有帮手。
还有中年之后突然爆发的工作热情。
让这班人相互联络,按照那些日夜探讨的手法,核心技术用进口件、进口采购,主体结构全部用国产替代,随时保持交流心得。
鼓足了劲要造出一批开天辟地的全新集装箱货轮同时,对自己船厂的人员、地块、建筑、住宅房改,全面启动调整!
希望能奠定国内整个集装箱时代的开门红!
这还不显得让董“国资民营”的改制措施立竿见影?
六机部送这批嗷嗷待哺的中年大好儿回原生家庭,肯定还是看着的。
吃惊得接二连三派各部门和其他船厂来学习取经。
大家看着热火朝天的开工场面,羡慕万分!
至于下水后这些船是租给东升船运、国远集团,还是另外再起招投船运,那都看到时候的政商局势。
约四亿美元的专项投资资金,还真不都是让卫东掏钱。
远高于银行利率的投资回报率,本来让他闲置了近一年的电脑回流美元资金都在蠢蠢欲动。
要知道从去年六月后到现在,账面税后约为十七亿美元,投资提升晶圆厂、林望复办光驱厂、开新产线、调动回坡县都总计不到五亿美元。
发哥还没轮到分红看账单。
让卫东在HK花掉的主要也就是收购电视台、收购龙家资产以及篮球馆项目,其他都是毛毛雨。
所以这些资金除了部分在北美,现在还有七亿多美元在HK分散于好几家外资银行。
不用来投资是真的可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