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毒虫(为盟主虞渊初鱼加更3) (第1/2页)
车辙压过积水,惊起一汪蚊虫。
纪世和拍了下手臂,将扁掉的蚊子弹飞,然后擦了擦汗,走向城门。
就在此时,城外的某处军营内突然响起了聚兵的鼓声,接着便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喧哗。
纪世和挥了挥手,让自家子侄押送军粮入城,他则留在外面。
「阿爷。」宣城令纪成走了过来,行礼道。
纪世和看了眼儿子,不觉莞尔。
七月中了,正是最热的时候,儿子却一丝不苟地穿着官袍,仿佛不怕热似的想到这里,就有些晞嘘。也别怪纪氏子弟如此,实在是高兴坏了。
他为宣城太守,儿子纪成当宣城令,一门得了两官,这一把是真的博对了,
奠定了宣城纪氏百年之基,后世子孙都会感谢他们的。
「你在这乱窜什么呢?一县之长,何等重要?切勿误了军国大事。」纪世和板起脸来训斥道。
「阿爷说得是。」纪成虚心受教,旋又道:「大军出征所需资粮已然发放下去,足支一月。阿爷只需将新运之粮装入邸阁即可。」
说完,又低声问了句:「粮草还够吗?」
「勉强还能支应。」纪世和亦低声答道:「江北成片归降,下个月就有河南粮草输送过来了。先忍一忍,都这个时候了,万不能出岔子。若引得招讨使大怒,我家这两个官未必能保得住啊。」
纪成听了,脸色严肃地点了点头,道:「阿爷说得是。」
若没投入就罢了,可纪家已然投入了这么多,不仅仅是钱粮,还有部曲庄客的性命,积攒的人情消耗等等,价值难以估量。只要保住一太守、一县令这两个职官,慢慢都能赚回来,甚至还有可能抬升门第。
义兴周氏、武康沈氏、长城钱氏折腾了上百年没得到的东西,他们已然得到了一半。
另外一半需要持续性,即至少连续三代人当官。家族也得有点文化底蕴,不然你都没法加入那个圈子,没法认识郡中正,没法认识州大中正。
不认识这些人,没人为你家说好话,没人吹捧你家子弟,如何得入郡中谱碟,名列士族之林?
「这批人出征,没问题吧?」纪世和又指了指正在出营列队的军士,说道。
「银枪军会派几百人压阵,应无大碍。」纪成说道。
「怎就几百人?」纪世和眉头一皱。
「招讨使不舍得。」纪成说道:「这是病愈后的军士,好像来自数幢,临时抽调编成的,由一名叫汤祥的幢主带队。宣城兵三千余,我家千把人,其余各家凑了两千。」
其实纪成说得没错,这确实是病愈后的银枪土卒。
所谓病愈,其实主要是发烧、拉肚子之类的「轻症」,渡江后几个月内陆陆续续发生的,六月达到高峰,本月已经有所缓解了。
无论是随军医者还是宣城本地请来的瞧病之人,都说不清他们得了什么病,
最终只能以「水土不服」四个字大而化之地概括。
看起来非常粗陋,但没办法,医学知识就这样,《风土病》已然罗列了很多疾病种类,但比起世上真正存在的疾病数量,仍然是九牛一毛。
水土不服的人很多,大概占到了一半。
有的人病几天就好了,有的人十天半个月才好,有人则两个月内都病的,浑身无力,当然也有没挺过去的。
至于那些明确上了《风土病》目录的疾病,如疟疾、下利(痢,即痢疾)等也不少,死亡的也大有人在。
纪氏父子说话间,城内出来数人。
领头的便是汤祥,身边还跟着一位最近才从江北过来的官员,看着颇为年轻纪世和没见过,但纪成却直接上前行礼,道:「汤将军、王博士。」
纪世和亦上前行礼,二人回礼。
见礼完毕后,汤祥看了纪氏父子二人一眼,道:「汝等自便,我还有事。」
纪氏父子遂告退。
汤祥又看向「王博士」,道:「你别光惦记写书了,想想办法。」
「好。」王博士应了一声。
他叫王锦,乃五原内史王秉之子,东海王氏族人。
他年纪不小了,已然过了三十,以前一直留在老家无所事事。
当然,这样说也不完全对。
此人有一桩怪癖,那就是好给人治病,且不收钱。但有一条,他治病完全不遵循旧法,完全看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一拍脑袋想出个什么法子,就按照这个来了。
你要能接受这条,他就给你免费治病,不接受他就看着你死,也不会皱下眉。
累了、倦了或者心情不佳,那就出去游山玩水,或者与人清谈,一个典型的无聊到极点、试图在生活里找点乐子的士人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