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散 (第1/2页)
八月二十日前后,不知道谁传了个谣言,说梁军已经攻到建邺附近了,立刻引起了相当程度的混乱。
二十一日,大群士民涌出了建邺城。
他们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批了。
最早离开的是那些没有官职在身的南渡土人,多去了丹阳、会稽等地的乡下庄园。
接着便是聚集在建邺的江东士人,他们拖家带口,散至丹阳、会稽、吴郡等地。
第三批则是辞官的侨人,土人,这些人其实算是第四批,动作算慢的了。
但这一批人规模是最大的,比前三批加起来都要多。毕竟那会江北诸镇还在,梁人也只是小规模渡江,没有建立稳固据点,荆州更没有投降,很多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可现在不一样了,很多消息开始从上层蔓延到下层,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大范围的恐慌已然难以避免。
而他们的出逃,带来的恶劣影响也是很明显的·—”·
已时,王舒幕府西阁祭酒王晏之就急匆匆来到了东府城「父亲,士民争相出逃,是不是要拦一下?梁人尚未发兵,建邺便已这般,
这可如何是好?」王晏之扫视了下衙署,见都是亲信僚佐,便直言不讳道。
王舒剧烈地咳嗽了下,道:「出逃者甚众,建邺外墙又是竹篱,如何拦得?
罢了,事已至此,就不要让他们与我等一起赴死了。」
王晏之闻言,像是被抽去了精气神一样,颓然跌坐在地。
军司虞斐暗叹一声。
诚如王舒所言,他们都是留下来准备赴死的人,何必强迫其他人与他们一起死呢?
更何况,出逃之人中也有他们的亲族,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虞斐连出谋划策的心气都没了,就想安安静静过完最后一段时日,然后饮下酒,悄然离去。
至于会稽虞氏今后会怎么样,他也管不着了,大抵是性命能保住,但家业留不下多少。
王晏之坐了一会后,又茫然起身,离开了衙署。
外面阳光正烈,他却感受不到丝毫温暖。
大街之上,两辆牛车撞在一起,货物散落一地。但从车夫到车主,都没心思纠缠,草草说了两句后,便各自离开。
人群很密集,一波接一波。王晏之从不知道建邺竟然有这么多人,但他们全都脸现惶恐,神色匆匆。
不是没有人趁机作乱。不过父亲招募整训了几个月的五千新卒或许没法上阵厮杀,但对付这些贼却不成问题,也庆幸直到现在还有军官带队维持秩序,镇压作乱之人。
贼们没有放弃,他们躲进了被人放弃的屋舍之中,翻箱倒柜寻找财物,每每寻得几段布、一袋米,都欣喜不已。
江面上的船队似乎也陆续撤离了。
一大原因是要回去秋收,更大的原因则是没有意义了。他们在江面上封锁得再勤又有何用呢?上游已经全线崩溃,梁军轻而易举地渡过大江,他们在下游的努力注定是白费的。
王晏之浑浑噩噩地走回了家中,看着成熟又有风韵的妻子,以及娇憨美丽的女儿,下意识抚住了腰间的剑柄.
******
大厦将顷之际,普军却意外地打了场胜仗。
虞、许、葛、陶四家合力攻取了故县,朱氏、施氏子弟四散而逃。
其实在数月之前,这两家的势力已经瓦解得差不多了。毕竟县城就这么大、
老宅还没县城大,能塞多少人呢?反正附庸的庄客部曲只能住在外面,被晋军一一击破。
县城之所以到现在才破,主要是刘超、赵胤两部不参战了。
五六月间还有四万多人,上个月就剩三万了,而今不过两万四五千罢了,士气低落得无以复加,没人来打他们还好,一旦梁军大举来袭,他们没有丝毫赢的可能。
刘超、赵胤甚至不敢带军队离开营垒机动,害怕半路就跑散掉一半人。
但拘束在营中却也未必保险,因为总有要外出的时候。这不,今日这一批出外樵采的人就直接跑了。
「众兄弟,就此作别了。」一看着还算魁梧的彪形大汉拱了拱手,道:「我要回钱塘了,你等也早作打算。」
‘还打算什么?我回怀德了。」另一身着皮甲之人从牛车下面取出一个包袱,仔细检查了里面的几张饼后,同样抱拳行礼道:「后会有期。」
彪形大汉摆了摆手,道:「还是别见了。你是侨人,我是吴人,以后见面说不定要打起来呢。」
「君何出此言?」
大汉苦笑道:「这大晋朝说到底是被北人灭国的,将来吴地大族若造反,裹挟兵众,我可能身不由己。大梁朝可能更信任你们这些侨人吧,说不定哪天就把你们征发起来,到钱塘镇压叛乱了。走了,后会无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