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5章 连锁崩坏,供货危机 (第2/2页)
这份详尽的解包报告像一颗炸弹,彻底摧毁了两家企业试图构筑的最后一道防线。
市场关注的焦点,瞬间转向了LG化学的电池质量问题。
“硬伤!”财经媒体的头版标题毫不留情,“LG化学新型电池存在‘先天缺陷’,特斯拉软件补丁仅是‘止痛药’!”
“一致性失控:LG电池包内部‘各自为政’,埋下安全隐患!”
“供应链噩梦:LG化学电池可靠性遭致命质疑!”
恐慌迅速蔓延至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
LG化学不仅是特斯拉的供应商,更是苹果、三星、戴尔、惠普、索尼等全球顶尖消费电子巨头的核心电芯供应商之一,为它们的旗舰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提供高性能锂电池。
而结果……
“鉴于近期供应链出现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为确保产品品质和用户安全,本公司决定暂停在下一代产品中使用LGChem提供的电池解决方案,并即刻启动替代供应商的认证流程。”
“我们与LG化学的合作关系将进入重新评估阶段,当前在售产品不受影响,但未来新品规划将视情况调整。”
“用户安全至上,我们已暂停接收LGChem特定批次电芯,并加强内部检测。”
“……”
类似的声明如同雪片般从各大消费电子巨头的投资者关系部门飞出。
尽管措辞谨慎,避免直接点明“缺陷”,但切割的意图再明显不过。
资本市场反应极其剧烈,LG化学的股价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遭遇了比特斯拉更惨烈的断崖式下跌,市值蒸发近三分之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夏几家头部电池厂商的股价一路飙升,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全球消费电子厂商为了寻找可靠、高性能的替代电池供应商,几乎将产能排期塞满了华夏电池巨头未来两年的日程表。
然而,又一个无情的回旋镖出现了——
苹果和三星作为LG化学的重要客户,同时也是最早被华夏列入管制清单的企业……
根据规定,华夏电池供应商只能向二者设置在华夏国内的产线供货。
而如今已经是2015年3月,各厂商发布的新一代旗舰设备都正好处在交付最高潮,甚至连临时降低配置都做不到……
两家企业的工程师们绝望地发现,他们无法从任何非华夏供应链获得同等性能的电池。
日韩的其他供应商要么技术不达标,要么产能有限且同样受到关键材料(如被管制的稀土)的限制。
于是,“反向水货”应运而生。
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驱动下,一条隐秘的链条开始运作:将华夏国内销售的、搭载高性能电池的国行版手机,通过特殊渠道“出口”到海外市场。
这些产品在海外能卖出远超国行的高价,一时间成为灰色市场的宠儿。
《华尔街日报》科技版块的标题辛辣无比:《禁令下的奇观:华夏制造的iPhone正在“拯救”全球果粉?》。
某位知名科技博主在视频中无奈地评价:
“伙计们,这真是魔幻现实主义!想第一时间拿到新iPhone?或许你该订一张去华夏的机票,或者……去找找‘特殊渠道’。”
但水货终究是小众且高成本的,无法满足全球庞大的市场需求。
二者的新品交付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下滑,用户等待时间延长,抱怨声四起。
讽刺的是,最初作为这场风暴中心的菊厂,在全球范围内的供货反而显得相对稳定和充足。
虽然其顶级型号同样受到先进制程芯片获取困难的影响,产能爬坡较慢。
但毕竟没有像两个竞争对手那样,遭遇硬性的供应链断裂。
总之,一系列戏剧性的连锁反应,最终反而让美国比华夏更早、也更直接地尝到了断供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