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1章 基石与远望 (第2/2页)
海森本来就是半导体设计领域的领军角色,因此占据大头并不让人意外。
常浩南只是点点头:“另外两个型号呢?”
“另外两个都来自科学院,是为下一代E级超级计算机量身定制的专用CPU,没什么商用空间。”
吴明翰顿了顿,然后总结道:
“虽然从订单总量上看,咱们还远不能跟TSMC那样经营多年的的巨无霸体量相比,但已经足够保证产线在未来几个月内的健康有序运转,给我们磨合工艺、提升良率提供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栾文杰同样在旁边认真听着,只是当听到“6个”的数字时,他的眉峰几不可察地微微蹙了一下。
这个数量似乎低于他内心更高的预期。
一直留意领导神色的黄炜立刻捕捉到了这一细微变化,连忙接过话头,补充道:
“从全球产业现状来看,真正需要用到7nm甚至更先进制程的产品,目前还是集中在几个顶尖领域:高端旗舰手机的SOC、顶级GPU/CPU、以及部分尖端通讯基带和AI加速芯片。”
“而且,国内具备这类顶级IC设计能力、并能负担先进制程流片成本的企业就只有海森、飞腾等少数几家,大部分设计公司的主力产品还停留在14nm、22nm乃至更成熟的工艺节点上深耕,市场的培育和需求的爆发,都需要时间。”
常浩南也帮腔补充道:
“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持续投入来培育的生态……过去咱们自己的代工生产能力有限,TSMC能分给大陆这边的产能又少,IC设计方对推进制程也难免存在顾虑。不过现在新的产线已经开始稳定运行,后面的需求肯定会逐渐提起来。”
栾文杰微微颔首,眉宇间的疑虑散去。
今天这场参观的重头戏,自然是ArF-1800光刻机。
但来都来了,其它地方怎么也得顺带着看看。
因此代表团在黄炜和吴明翰的陪同下,众人继续参观了海河基地的其他核心区域:
蚀刻车间、薄膜沉积区、裂片线……
午餐则安排在基地内部简洁而干净的餐厅里面。
就在用餐接近尾声,众人准备离开时,吴明翰口袋里的内部保密电话震动起来。
他起身走到一旁接听,通话时间很短。
当转回身时,脸上已经抑制不住地绽放出惊喜和自豪的笑容。
“常院士,栾主任,好消息!”他快步走到常浩南和栾文杰面前:“我们上午制造的那批晶圆,已经完成了后续的金属互联、钝化沉积、一直到封装的一系列流程,要不要……去看看成品?”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积极的响应。
一行人再次来到F-3产线附近,但这次无需再穿戴繁琐的无尘服,而是直接进入了与生产区隔着一道巨大观察窗的成品检验区。
透过明亮的观察窗,可以看到内部穿着洁净服的技术人员,正借助高倍放大镜和自动化检测设备,对一小盘排列整齐、刚刚完成封装的芯片进行细致的目视检查和初步电性抽测。
吴明翰亲自通过传递窗取来两枚封装好的芯片样品,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防静电托盘里。
常浩南接过托盘,其余几人也立刻围拢过来,目光聚焦其上。
只见一枚约两厘米见方的黑色塑封盖板中央,清晰地激光蚀刻着一行简洁而醒目的白色字符:
Kirin9X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