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八十五章 元祐革新(5)

第九百八十五章 元祐革新(5)

第九百八十五章 元祐革新(5) (第2/2页)

但如此一来,有关科举改革的讨论,就又卡住了。
  
  赵煦没办法,就只好道:“我有个想法,且与诸位臣工说一说……”
  
  “诸位听后,回去认真想想,各自写个条陈上奏……”
  
  “我再集合诸公的意见,认真研讨一二,确认没有太大问题后,再予以实施……”
  
  “唯!”
  
  群臣纷纷拱手,然后充满期待的看向赵煦。
  
  在科举制度的创新和改革上,天下人对赵官家的信任还是很高的。
  
  毕竟,现行的科举制度,基本是在历代赵官家的意志下成型的。
  
  这方面,人家还真的是专家!
  
  何况,赵煦刚才已经提出过一个创造性的科举录取办法。
  
  赵煦踱了两步后,斟酌了一下用词,就道:“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为了体现朝廷重视兴教昌学的态度……”
  
  “礼部和贡院,可以奏请朝廷,恩遇旧年科举录取人数较少的诸路……”
  
  “比如说,旧年科举正奏名录取人数不足某个数字的路,当补齐这个数字……”
  
  “也就是从该路被黜落的士人中选出得分最高的人,依名次补录……”
  
  “另外有的军州,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文教不昌,没有人被录取,那么朝廷就当选该军州的第一名,录为进士!”
  
  “如此,或可稍微安抚诸路士人,以彰我兴学昌教,欲以文致太平之心!”
  
  “陛下圣明!”吕大防第一个就唱起了赞歌。
  
  其他人纷纷跟进拜贺起来。
  
  这确实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唯一的问题是——如此一来,今年科举的录取人数,恐怕要直接突破六百大关了!
  
  而大宋三冗中的冗官,恐怕将因此继续恶化下去。
  
  但和冗官比起来,天下诸路科举录取人数的不公,显然更重要一些。
  
  毕竟,前者只是慢性病,顶多让朝廷财政恶化。
  
  后者的话……
  
  一个不小心养出个黄巢来……
  
  ……
  
  送走蒲宗孟等人。
  
  赵煦坐回到坐褥上,微微吁出一口气来。
  
  “自古功名动人心呀……”
  
  暂时来说,大宋朝的科举改革,也只能是这样了。
  
  剩下的事情,得等到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大量技术工程人才涌现,才能推动了。
  
  想到这里,赵煦就对侍奉在旁的童贯吩咐道:“童邸候,去告诉石得一……”
  
  “我想知道,江宁书院如今有多少学生了?今岁科举,又有多少江宁书院的学子?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谁?”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则靠着坐褥,思虑起来。
  
  托张元、吴昊的福,如今的科举在殿试环节,已不再黜落士人。
  
  于是,殿试这个程序,也就剩下了皇帝出题亲策新科进士以及御笔钦点一甲、二甲进士的仪式。
  
  而这个权力,是独属于帝王所有的。
  
  换而言之,在殿试上,赵煦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点谁当状元,就点谁当状元。
  
  就像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的第一次科举,他就直接在殿试上出题——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
  
  这就是直接对元祐政治贴脸开大——你们搞了这么多年,搞出什么名堂来了没有?
  
  没有!
  
  不止没有任何成绩,反而使天下日益穷困,国家越发危险。
  
  那你们到底在搞什么?
  
  大家都来评评理哈!免得别人说朕不讲道理!
  
  于是,这题目一出,全世界都知道,赵煦要对元祐政治反攻倒算了。
  
  朝野上下,顿时全面变色,旧党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只能引颈就戮!
  
  如今,赵煦自然不会那么冲动,急躁的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然,借机释放一点信号,提举两个可堪一造的人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调整了一下坐姿后,赵煦想起了吕大防之前在这静室中,引用过的大胡子的话。
  
  于是,起身到这静室的屏风前找了找,很快就找到那篇赵煦特意让人誊抄过一次的大胡子在去年投稿于汴京义报上的文章。
  
  赵煦拿着这篇文章,看了一遍。
  
  不得不说,大胡子的文采,确实是厉害!
  
  这篇署名东坡居士,名曰:议今学校贡举的文章,端的是引经据典,文采横溢,看的赵煦都忍不住抚掌称赞。
  
  就一个问题……
  
  “苏子瞻,还是过于天真烂漫了!”赵煦将手中的文章,重新贴到屏风上:“这大抵是豪放派诗人的天性吧!”
  
  他都是豪放派了,自然要有些天真烂漫的诗人风采。
  
  然而……
  
  赵煦瞳孔微微一凝。
  
  苏轼的这篇文章,可不仅仅是在提倡德行。
  
  也是在鼓吹诗赋!
  
  正如他所言——近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说得很好!
  
  但请以后不要再说了!
  
  因为,杨亿就那么一个孤例。
  
  本来,若苏轼只是说说而已,赵煦也不会特意将他的这篇文章誊抄下来,贴到这静室的屏风上。
  
  以此使自己保持清醒和冷静,并对朝中的一些人和事保持警惕和提防。
  
  关键在于,苏轼还有一大堆的朋友。
  
  比如说,那些被赵煦贬黜出京的官员。
  
  鲜于侁、曾肇以及不久前被贬的孔文仲等人。
  
  这些人在朝中的时候的言辞和行为,可就比苏轼激进和恐怖的多了。
  
  他们不止一直在朝中提倡德行,鼓吹诗赋取士。
  
  还在鼓噪着说什么要罢废科举的弥封、誊录、编排等制度。
  
  理由是——朝廷怎么可以不相信士人风骨?
  
  况且,用了弥封、誊录、编排之后,考官对于士子的个人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这样一来,考官怎么综合评价士人平日的道德操守与言行呢?
  
  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所以,赵煦贬他们,贬的是干净利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大胡子……”
  
  “不能回朝!”
  
  “得继续在外……”
  
  苏轼若是回朝,担任高官。
  
  赵煦用屁股都能想到,他定然会经历一番从志得意满,到得意洋洋,到眼高于顶,到高谈阔论,然后被人一巴掌扇在地上的循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