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朱元璋:这朝鲜公主就许给你了。 (第2/2页)
那是因为他们拥有着绝对的实力。
让他们能够无视规则。
因为强者能够制定规则。
而朱应未来想要的国度正是要制定规则,甚至是凌驾规则之上的。
大明虽强,但立国不过二十多年,也还达不到真正无视规则的地步。
而朱元璋父子听到了朱应的话后,先是一愣,随后也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什么时候大明能够达到这一步,能够无视师出有名这四个字,那咱就算是死也瞑目了。”
“不过就现在的大明而言,还远远达不到这种地步。”
“大明很大,疆域辽阔,还有不知道多少吃不饱的黎民,多少流离失所的流民。”
“咱,终究是还不够格。”朱元璋叹了一口气,透出了对国力的关切。
“大明立国不过二十多年,未来皇上与太子一定可以开创更为强盛的大明的。”朱应笑了笑,随口道。
因为自己的出现。
蝴蝶效应实则已经出现了不少了。
实则。
朱应也并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自己出现,朱标还会不会因病薨逝。
“所以。”
“按你的意思。”
“咱应该赐国号给李成桂,让他名正言顺的成王,也让他成为吾大明的朝贡国。”朱元璋表情恢复严肃,看着朱应问道。
“就目前而言,是如此。”
“大明给了这李成桂国号,未来他的国也将永远是大明朝贡国,永为番邦。”朱应点了点头。
“那联姻呢?”
“李成桂还要送他们的公主入吾大明,你觉得咱应该指谁予这公主?”朱元璋又笑着问道。
“这就看皇上自己定夺了。”朱应平静的回道。
所谓的联姻。
也不过是一个虚假的政治联姻罢了,真的在利益面前,这等联姻自然是极为脆弱的,难道李成桂还会在乎一个女儿不成?
“标儿。”
“送上门的公主,不要白不要。”
“你觉得该赐给谁?”朱元璋又笑着看着朱标问道。
“一个番邦小国的公主,样貌应该也算是绝色。”
“朱应为大明效力多年,如今只有一妻,倒也没有妾室,这一国公主倒也是勉强能够给的朱应做妾。”朱标笑了笑,开口道。
此话一落。
朱应愣住了。
将李成桂的女儿许给自己?
这算是什么事啊?
“皇上,太子。”
“不应该是与皇族联姻吗?”
“臣只是一个外臣,这应该也并非是李成桂想要的。”朱应笑着回道。
“一个番邦小国罢了,一个乱臣贼子罢了,他要咱赐予国号,难道还能要求咱不成?”
“你是我大明的冠军侯,更是吾大明的英雄,他一个小小的番邦公主也是勉强能够给你为妾。”
“此事。”
“就暂且定下了。”
“待得咱让礼部准备国书,发给李成桂,当然也派遣吾大明使臣前往这高丽,赐予李成桂国号,顺带将他们的公主接回来。”朱元璋笑着说道,却是直接拍板定了下来。
一旁朱标也根本不给朱应拒绝的机会,当即一笑:“不错!一个番邦公主,或有姿色,能给吾大明冠军侯为妾,这已经是她高攀了。”
“此事就这样定下了。”
“相信,玉儿也不会拒绝的,毕竟单靠玉儿一人也是无法给你开枝散叶的啊。”
朱标话语之中也是带着一种调侃来。
父子两人一唱一和,这联姻之事的主角竟然莫名其妙就成了朱应了。
迎娶公主!
这倒也是有意思。
“标儿。”
“有关于李成桂所求的国号,他也提出了两个给予咱来定,让咱赐予。”
“一个名为“朝鲜”一个名为“和宁”。”
“你觉得哪一个好?”朱元璋又沉声问道。
“朝鲜吧。”
“朝日鲜明,倒也附和这番邦小国之寓意、”朱标想了想,说道。
“好。”
听到朱标提及此,朱元璋也是点头赞同。
随即。
直接就提笔在一封空白圣旨上开写,写下了赐“朝鲜”之国号,还有礼部赐礼,定纳贡之国的诸多话。
总之。
随着这国号的赐予,李成桂可以得到一个名正言顺,从昔日臣服于元,变成了臣服于大明。
从今往后。
大明也将再多少一个藩属国。
“将此圣旨送去礼部,年节之后,让礼部尽快拟定章程。”
将这一封圣旨写完后,朱元璋直接就对着云奇一递。
“老奴领旨。”云奇恭敬接过了圣旨,便将圣旨交给了一个太监送往礼部。
“等礼部拟定了章程后,再选一些我大明的精兵强将去朝鲜,好好震慑他们一番。”
“如今我大明最强之军以大宁边军莫属,骤时朱应你就在军中挑选两三千人去朝鲜,一则震慑,二则将那公主迎回来。”朱元璋笑了笑,直接对着朱应说道。
“那臣也可以归于大宁一趟了?”朱应眼前一亮。
一听这。
朱元璋立刻道:“你小子就老实待在应天等着这公主回来吧。”
“好吧。”朱应有些失望的点了点头。
“对了。”
“提及北疆。”
“如今的草原之上可不平静啊。”朱元璋笑了笑,然后在桌子上一阵翻阅,拿出了一本奏折,然后直接就对着朱应一丢。
朱应直接接住奏折,一看。
在上正是潜伏在北疆的细作传回的消息。
北元随着皇帝还有大半文武都被朱应给抓回来后,政权已然崩溃了。
如今如同历史记载一样,昔日的北元已经分为了三部,鞑靼,瓦剌,兀良哈。
而且这还只是明面上的三部,在三部内仍然有不少小部落,并非完全归于三部执掌。
“如今之草原已乱。”
“比之一个统一的北元,未来北边对我大明的威胁已经极剧减小了,数载内,北疆将会无战事。”
“他们这北元三部将会陷入争夺地盘的大战之中。”
“北疆百姓也能够更为安宁了。”朱应笑着说道,真心的为北疆百姓感到高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