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6 君臣相得 (第1/2页)
殿试只考一天,日出入场,日暮交卷。
题目也只有一道,而且一般情况也不往下刷人。
殿试存在的意义,大概只是给皇帝一点参与感。
一般来说,除非像王敞那样的倒霉蛋,能从会试第三,掉到二甲倒数第三,大多数该在前面的人还是会在前面。
所以殿试考完,大家都松了口气,当晚就相约去坊市嗨皮了。
或许是因为有宵禁的原因,时间比较赶,许多人都感觉自己没发挥好。
裴元的小弟们都事先得了吩咐,没敢寻上门来。
唐皋三人倒是第一时间要来智化寺相见,可到了地方却被告知,千户这些日子有事,暂时不在这里。
三人都对不能第一时间和裴千户分享心中喜悦,有些惋惜,怏怏的回了龙华寺。
第二日,就是读卷的日子,也就是给考生们打分的时候。
大明自建国以来,选取读卷官的标准,一直有所变动。
前期的时候,比较注重学术能力,还会选择一些国子监的官员担任。
到了现在这个时间点,就更注重结果的权威性,读卷官一般从两大群体中产生。
首先是九常。
九常属于执政大臣,在这样的文科考试中,能够更好的把握意识形态的方向。
其次是翰林院。
因为翰林院里的人,都是历代的学霸,有翰林院官员的参与,那些还在应试的小卡拉米们就不敢对殿试结果有所质疑。
或许有人奇怪,为何内阁大臣不在其列呢?
那是因为,内阁是翰林院的下属单位。
弘治、万历两朝,曾经两次修订大明会典,在大明会典中,都明确了内阁隶属翰林院的组织结构。
所以内阁大臣是以翰林的资历参与阅卷的。
这样一个人数高达十七人的读卷团队,再加上参与的又是不用刷人的殿试,自然就洋溢着“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团结氛围。
甚至,说是一次凝聚共识的团建也不为过。
大明早期的时候,阅卷时间较短,只有半天时间。
因为反正也看不完,读卷团基本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乐呵呵的就把(○),(△),(、)给随便画了。
弘治六年的时候,皇帝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就把阅卷时间延长到一天,改为隔一日再放榜。
这个老实皇帝的诉求只有一句,大家好好阅卷吧,球球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轻松写意的阅卷氛围,朝廷对殿试卷的防范,也不是那么严格。
按照科举的规矩,不管是乡试还是会试,为了防止阅卷人认出答题人的笔迹,或者隐藏的一些记号,考卷都需要找人重新誊抄。
等到誊抄结束后,再把名字糊住,然后再进行统一阅卷。
但等到殿试,就只需要象征性的糊名,并不需要重新誊抄。
那为什么糊名,是象征性的糊名呢?
因为,在读卷官们画(○),(△),(、)正式打分之前,一甲的前三名已经送去走程序了。
这时候大家是不是发现了盲点……
那为什么卷子还没打分,一甲就已经在走程序了呢?
别问,问就是来不及了,考生都等着呢,你赶紧回去打分吧。
此事在叶盛的《水东日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述,因为在景泰二年的那次殿试中,叶盛就是负责糊名的那个弥封官。
当时他还没封完卷子呢,一甲就定出来了。
然后剩下的卷子,分给读卷团开始打分,中午吃饭唱歌,然后直接填黄榜。
是不是就很离谱?
正德三年的时候,焦芳的儿子焦黄中参与科举,按照规矩,焦芳应该避嫌不参与阅卷。
当时的焦芳正是最强盛的时候,又有“甲申十人众”作为后盾,于是焦芳就想让自己的儿子焦黄中当那一科的状元。
结果李东阳和王鏊虽然没敢得罪焦芳,却也不敢做的太过离谱,为天下人所耻笑,就给焦黄中了个二甲第一。
等到阅卷结束,焦芳跑去问李东阳。
李东阳很委婉的表示,你的儿子才学很高,大家给他的打分排了第一名。
谁料焦芳却不好糊弄,当场就对李东阳破口大骂。
“狗东西耍老子,老子要的是打分第一吗?”
“老子要的是不打分的第一!”
两个原本一起倒戈的战友就此决裂,为了帮他们摆和头酒,刘瑾都出来说话了。
此事也被焦芳视为平生一大恨事。
我那肥头大耳,娇憨可爱的儿子啊,竟然痛失状元!
惜败!
所以正德六年,杨慎的状元有多大的成色呢?
不知道。
因为他是没打分的第一。
连打分的卷子都能让焦黄中这种货色当上第一,不打分的第一,就更不好说了。
那这个流程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
嘉靖五年。
嘉靖五年的时候,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随着大礼议尘埃落定,获得大胜的“张璁-霍韬-桂萼”一党即将入阁执政的态势越发明显。
政治猛兽张璁正在对前盟友杨一清,以及刚回来的老同志费宏等人,一个个的进行政治追杀。
与此同时,张璁也大刀阔斧的对科举进行改革。
身为张璁政治盟友的礼部尚书席书,就闻弦歌而知雅意,为革除弊政,保障殿试的公平性,主动向皇帝建议,试卷应该“糊名混送”,鼎甲三名的人选,亦应由众读卷官共同商议决定。
此外,他还向世宗建议,“弥封官不得预送,读卷官退朝直宿礼部”,不得回宿私第。
从此以后,殿试才总算是废除了内阁保送一甲的制度。
所以说,如果一个穿越者,说他在嘉靖五年之前,靠自己八股文的实力考上了状元,那是不可能的。
因为状元不是考的。
今年的这次恩科,杨廷和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来的。
因此,当弥封官拿出试卷准备弥封的时候,杨廷和就直接挥退了弥封官,上去翻起了卷子。
这是传统程序了,大家也都没意外。
大学士的儿子屠杀两百多人都能被轻拿轻放的好吧,自己定一甲怎么了?
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等待读卷的众人,这才察觉出了不对劲。
按照以往的流程,内阁大学士一般是心中早就有了人选,这才在弥封卷子之前,跑来按照名字直接挑走一甲。
但是杨廷和不同,他根本没理会那些卷子上的名字是什么,而是在走马观花的看着上面的内容。
只有偶尔的时候,才会慢下来读一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