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致知格物最为难 (第1/2页)
刘淮在得知陆游离开的消息之时,正在主持科学院的开幕仪式。
虽然是主持,但是刘淮却没有喧宾夺主,而是主动充当绿叶,将主要舞台让给了数十名学者。
首任院长秦臻舜被簇拥在正中间,颇有些飘飘然的姿态。
由于有医学院的示范作用,所以谁都不敢小瞧科学院,自然知道这里算是个前途远大的地方,因此那些被请做教授的饱学之士倒也没拿架子,爽快地前来任职。
首任院长秦臻舜乃是兖州曲阜生人,在靖康之乱的时候举族逃往四川,在绍兴二十五年中了宋国的进士,后来跟着朱熹、陈亮、张孝祥等人,在巢县大战之后来回到了山东老家。
秦臻舜家学渊源,却不是死读书之人,天文地理无一不学,哲学数学无一不精,来到山东之后立即被吸纳到了军中,做参谋部的一任分管。
在真正历史上,秦臻舜之所以能青史留名,更多的乃是他有个大名唤作秦九韶的好孙子。
而这个秦九韶就是《数书九章》的作者,他在书中解决了现代数论中求解一次同余式方程组问题,提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与一次方程组解法,乃是宋朝的大数学家。
当然,这些事情刘淮全都不知道,即便他知道的话也只能感叹一声数学好果真是基因里带来的,根本强求不得。
你的家人可能会伤害你,你的朋友可能会背刺你,你的爱人可能会背叛你,但数学不会。因为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作为前世义务教育之后就投身于武替行业的学渣,刘淮对于数学的理解大部分都属于我知道有各种高大上的概念,但是只能处理加减乘除等基础问题。
然而对于秦臻舜这等数学天才来说,某个概念足以让他们的学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具体到实践上,那就是在引入函数之后,秦臻舜直接将炮弹的抛物线算出来了,并且发明了早期的正切标尺。
说实在的,当秦臻舜将正切标尺放到刘淮面前的时候,刘淮几乎被吓了一跳。
不是说五千年来的封建循环吗?
怎么科学发展的这么迅速,而且如此突出?
其实这也是刘淮被后世的电影所误导了,将带清当作了历史的常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任何正经的朝代,都会将治下识字率当作地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有了大量的识字人口,自然就能有百艺杂学的发展。
但是带清却在有计划的清除地方的初级教育。
明朝要求五十户设为一社,立社学一所,具有强制性与普及性。
到了弘治年间,明廷强制要求“十五岁以下幼童不分贵贱贫富必须入社学”,违者惩罚其父兄。
而带清则是通过封禁民间私塾等措施,成功将民间识字率压制到不足百分之一,私自开私塾、私传所学严惩,家学所授课业严审。
没有大量的识字人口,科学又如何能发展?
当然,历史水平只限于教科书与后世高端网文的刘大官人自然没有多想。
他只是惊讶于麾下还有这等高级人才之余,立即就给秦臻舜极大的权限,并且将自己那一点源自高中记忆的微积分知识倾囊而授。
这种来自于牛顿牛爵爷的数学工具瞬间就征服了秦臻舜。
而刘淮还没来得及拿出后世的阿拉伯数字,如同高端历史网文中震撼一下古代土著。秦臻舜就通过改良苏州码子,将数字工具重新简化,并且十分柔顺的推广了下去。
刘淮也只能在感叹一番华夏人民的创造能力后,就此作罢。
谁说未知数只能用X?谁说简化数字只能用1、2、3?公式是我先总结出来的,到时候全世界也理所应当的要用我制定的规范。
虽然刘大官人现在算是彻底看不懂秦臻舜列出的公式了,却不耽搁他立即开始着手科学院的建设。
而第一批成才的学生将会成为第一批炮兵将领。
炮兵乃是实打实的技术兵种,在拿破仑时期炮兵学校的课程规划有五年之久,夏天学生参加实战演习,冬天则进行理论学习。理论课学习内容有算术、几何、高等数学、力学和弹道学。
同时也要学会几何作图、地形学。其他的军事科目也很多,例如侦察、攻城和守城战法、战术、逻辑学,还有参谋作业等。
五年之后,有些人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炮兵团了。更为优秀的人则继续学习,时长为两年,内容有物理学、化学和具体的炮具工艺。
现在刘淮肯定无法满足这些条件,但是随着铸炮工艺出现突破,已经有射程八百步的大炮完成初步实验,完全依靠视觉与经验的炮手还没登上历史舞台就要下去了。
距离太远了,炮手哪怕是依靠此时已经列装到总管一级的望远镜无法进行准确瞄准。
只能是通过数学计算,再加上标尺等工具配合,才能达成指哪打哪的效果。
因此,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就已经迫在眉睫了。
“未来的世界,当是知识的世界。”
在科学院的开幕仪式上,刘淮特别伟人的摆手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