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三世轮回 (第2/2页)
意识弥留之际,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强烈的念头:
要是我能早点认识他就好了。
——————————————
林柠的第三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
她的性格平平无奇,既不外向也不内向,成绩也位于中游水平,既不优秀也不平庸,是那种放在班级名单里面,任课老师都没什么深刻印象的类型。
唯独因为长得漂亮,性格又好,从小到大倒是不怎么缺少追求者,只是她都一概看不上眼。
林柠有一个青梅竹马,名叫燕裕。
相比林柠,燕裕就优秀很多了。
性格开朗阳光,能说会道,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以至于父母也时常暗示她抓紧机会,以免将来后悔。
但林柠做不到。
两个人之间混得太熟了,如果她贸然踏出这一步,很有可能破坏他们之间原本的关系——那是林柠绝对不愿承担的代价。
高中毕业,燕裕考去了江海市,而林柠则是留在闽越省,两人依旧保持着异地联络。
燕裕经常给林柠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趣事,包括几个在追求他的女孩,还问林柠有没有心仪的对象。
不知怎么,想到燕裕在江海市被人追求,林柠忽然有些没来由地惶恐和害怕。
最保险的当然是先下手为强,抢先跟燕裕确认关系,但是……
如果他不愿意怎么办?
畏首畏尾、患得患失,如今的林柠便是这样既纠结又矛盾。她渴望着更靠近一点,却又害怕会吓退对方,因此留在原地不知所措。
犹豫良久,她终于告诉燕裕,自己已经打定主意,要考研到燕裕所在的学校。
潜台词其实是“你要等我”,但也不知道对面的燕裕有没有听懂,很快就回了两个字。
好啊。
后面跟着一个微笑表情。
林柠呆呆地看着屏幕,沉默半晌,忍不住哀婉地叹了口气。
意识世界的暗面,镜中仙看着林柠的奇葩操作,简直恨不得冲进去替她代打。
当然,之前告诉林柠的并不是谎言。
此处乃是林柠的意识世界,所有剧情都是由她的潜意识构生出来的幻梦。她沉浸在梦中无法自拔,但并不代表梦境就可以被外界所干涉改变。
实际上,镜中仙事先所说“一点点小小的帮助”,其实也是诱导林柠去联想到燕裕。
意识世界之中,思即所得,想即所现。女人用心爱的男人来作为自己的锚,用内心最深的感情作为唤醒本我的钥匙,自然是最为保险的做法。
也算是给她降低一点难度了。
入梦大法属于非常凶险的法门。倘若不幸在梦境中彻底迷失,下场就是散去三魂七魄,不得超生。哪怕镜中仙给了林柠一点提示,但要想在十次轮回之中找回自我,也属于极其困难的考验。
给林柠记忆下的封印,可是没有半点水分的,不然就属于裁判亲自下场作弊,考验还有什么意义?
要想赢得我的认可,你就试着从无尽的梦境轮回之中,努力地挣扎出来吧。
————————————
美洲大陆已经完蛋了。
人口并没有完全被灭绝,光之巨蛇终究不是三体人。绝大多数的人口聚居地都被完全毁灭,只剩下分布在城市群以外的、零零散散的村庄,硕果仅存。
现代产业链的前提是工业人口的聚集。被光之巨蛇这么一搞,工业体系算是已经完蛋了,国家实力直线滑落,未来也难见东山再起的希望。
光之巨蛇没有再继续追杀,而是从遍地废墟的东海岸处下水,开始横渡穿越大西洋。
目标俨然是对面的欧洲。
相比于被世界瞩目的光之巨蛇,在南美肆虐的暗之巨蛇,受到的关注明显要少很多。
它的周身被无尽的黑暗迷雾所笼罩。穿过街道,飘过街区,凡是被黑雾吞噬进去的任何生命,无论是人类还是飞鸟走兽、蛇虫鼠蚁,尽数都会消失不见。
等吃完南美的大量人口之后,它应该会效仿光之巨蛇,穿过大西洋前往非洲。
两条巨蛇仿佛带来末日的天启骑士,正在将毁灭的浪潮推向世界,而人类却束手无策。
陆国和欧洲已经达成协议,会出动几位金丹真人,过去帮忙斩首寒冰巨蛇。
只要解决寒冰巨蛇,欧洲就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准备对付即将远道而来的光之巨蛇——无论最后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为陆国争取更多的时间。
澳洲的雷电巨蛇,将海岸都市群毁去之后,最近又开始折向西北,似乎是要转道袭击大洋洲诸多群岛。
在陆国这边,人口迁移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进入秘境的人口,名义上是来参加“资质觉醒实验”的,大部分都辞去了原本的工作来碰运气,因此由国家统一安排岗位。
无论是农业种植,还是工业生产,都需要确保每个秘境能够自给自足,将来无需再和外面的世界有物资上面的往来,因此就业市场的缺口还是很大的。
随着“全民考试”的话题讨论度逐渐下降,一个新的话题又渐渐被人提起:
思乡。
秘境的出入通道是被严格把守的,不允许人员在两界之间互相流动,因此对很多人而言,若是亲朋好友进了秘境,基本就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不会再收到他的任何音讯了。
这种互相隔绝、无法交流的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秘境实验者们的关注和担忧,让社会各界都有不安的情绪在隐隐滋生。
媒体们齐心协力地将舆论风向往“开拓新世界”方面去引,从各个角度进行宏大叙事的歌颂,声称“西方世界的航海大发现,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和领先”,“而如今陆国大量往秘境内部殖民,进行资质觉醒的实验,也是在为人类开拓全民修仙的可能性”。
全民修仙,多么美妙的词汇啊!
于是主流舆论暂且熄了担忧的心思,转而开始呼吁起“放出更多实验名额”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