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时代的浪花 (第1/2页)
入夜,臧霸奉命早早离开了大营。
不过帅帐之中却不断有人进进出出,忙碌异常。
随着各路信使逐渐抵达,魏哲对当前江淮一带的局势也逐渐明晰。
比如太史慈率领青徐府兵逼近芜湖,基本上截断了丹阳郡与九江郡的联系。
张辽的左路军也深入汝南郡腹地,连斩袁军将领,正在围攻平舆城。
说实在的,汝南袁军给张辽造成的麻烦还没有汝南黄巾大。
张辽便在军报中感慨“袁军易破,黄巾难平”!
倒不汝南黄巾的战力有多强,而是他们人实在太多了,并且大多都是百姓。
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渠帅压根就不与张辽对阵,稍有不慎便率心腹兵马抛弃老弱而逃,因为只要这些骨干在,他们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裹挟数万之众。
说来这还是袁术造的孽。
若非他横征暴敛、不顾民生,汝南这种五谷丰登之地也不会发生饥荒。
要知道汝南郡虽不如南阳郡人烟稠密,但也有两百余万人,占豫州人口四成。
结果现在被袁术弄得流民遍地,仿佛又回到了中平元年时的景象了。
这十多万汝南黄巾,才是张辽目前最大的麻烦!
黄巾不灭,纵然击败了袁军,汝南也很难平定。
但魏哲比谁都清楚黄巾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不解决饥荒问题,汝南黄巾便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兵源。
直到汝南这片中原富庶之地,变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汝南之症结在治不在战!”
帅帐之中,只见张昭眉头紧皱道:
“然黄巾渠帅不死,汝南灾民恐怕难以安心!”
“这个不难!”
魏哲倒是颇为自信一笑:
“区区黄巾渠帅焉是文远对手?”
张昭见魏哲这么有信心也没有再质疑张辽的能力,当即出席主动请缨:
“微臣不才,愿赴汝南招抚灾民,安定人心!”
魏哲闻言当即哈哈一笑道:“子布此去,吾无忧矣!”
说罢魏哲便亲自将张昭扶起,当场任命其为汝南太守,主持汝南民生。
当然,这只是临时任命,等到汝南灾情安定之后张昭肯定是要调回邺城的。
而张昭之所以主动请缨,其实也是为了积攒功勋。
毕竟政事堂四人之中,戏志才、国渊都是辽东元从,功勋卓著。
唯独荀攸和张昭乃是后进,资历尚浅。
若非魏哲简拔,两人论功勋是不如其他魏国文武的。
不过这也不奇怪,人才通道活跃在新兴政权之中本就常有这种事情。
正因为新兴势力能够大刀阔斧的改革,做到了“能者上,庸者下”,方才有别于旧政权,从而体现在方方面面。
本来张昭也没有在意,但随着荀攸负责“攻心之策”,靠着知行邸报搅动天下风云之后,张昭心里难免有点压力。
毕竟荀攸所行之事近似于汉初陈平,一旦能成必然是大功一件。
两相对比之下,届时恐怕只有他最尴尬了!
……
且不说张昭心里这点小心思如何。
待张昭离开之后,荀攸、戏志才两人倒是泰然自若。
戏志才甚至抚须而笑道:
“二张既出,汝南不日可定。”
“南阳、汝南皆去,丹阳亦为右军所隔绝,袁术已为冢中枯骨矣!”
“只待明公军令一下,司命便至寿春,袁术纵有百万之兵又能如何?”
“与其在这将死之人身上浪费精力,明公不如多多留心扬州事宜!”
荀攸闻言亦是点了点头,赞同道:
“刘繇终究为朝廷所任命,若放纵此人在吴郡站稳脚跟,日后纵然不能一统扬州,想必亦能为江东盟主。”
“届时长江以北,刘表在西,刘繇在东,更兼有益州刘璋割据。”
“三刘联盟之势若成,天下自此多事矣!”
由于帐内都是魏国的核心,荀攸的言辞也十分大胆。
但他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不能放任荆、扬、益三州形成联盟。
一旦这三地形成同盟,那么魏国想要平定可就难了。
其实前世便是如此,东吴与蜀汉的联盟就代表三州之地的统合。
当这个格局形成之后,曹操再如何天纵神武也无可奈何了。
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代人能够解决的了,需要时间来等待新的变数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