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386章 历史的幽灵

第386章 历史的幽灵

第386章 历史的幽灵 (第1/2页)

一份来自华国航天巨人的资料,对方声称这份资料是绝密中的绝密。
  
  俄国人没有理由不信。
  
  没人会在这种事上开玩笑。
  
  他们派了最精锐的“职员”,和华国方面通气后,肉身把资料从申海带回了莫斯科。
  
  很多时候,肉身都是最安全的方式。
  
  拿到资料后,证明了确实不是开玩笑。
  
  但在仔细查看过之后,瓦连京内心的疑惑不但没有平息,反而诞生出了更多的疑惑。
  
  首先资料的形式就很奇怪,是微缩胶卷。
  
  这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用微缩胶卷。
  
  在胶卷被放大并还原成纸质文档后,内容更是让他感到困惑不解。
  
  作为从工程师慢慢走上管理岗位的官僚,他有足够深厚的理工科知识功底。
  
  这份资料,简单来说是N1火箭的资料,N1在航天历史上是一个怪物没错,但它是过时的怪物,哪怕是俄国人自己都没有想过要将N1重启。
  
  继承苏俄衣钵的俄国一直保留着制造超级重型火箭的梦想,在这个华国-阿美莉卡月球竞赛的今天,这种梦想更甚。
  
  不过不是重启N1,而是新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在遥远东方一位名叫伦道夫·林的年轻人用土星五号开启奇迹完成登月后,俄国航天内部确实有声音,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效仿华国同行重启N1,但这样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
  
  因为他们没有把握能做到。
  
  现在伦道夫·林给他们传递N1火箭的资料,让瓦连京心想,达瓦里希林是不是帮我们完成了N1火箭的设计。
  
  不然,我们作为苏俄遗产的继承者,这些资料我们这都有啊。
  
  细看之后,他意识到不对劲,什么不对劲,资料本身的痕迹可以看出就是苏俄航天局的手笔,没有现代更改的痕迹。
  
  而其中NK-33发动机推力曲线图,更是从推力控制曲线的平滑度和响应时间,表明它解决了所有关于次同步振动的难题。
  
  这也是导致N1火箭最后无疾而终的世纪难题。
  
  时至今日,星舰才算勉强解决如此多发动机共振带来的问题。
  
  这份资料表明,苏俄时期,他们就解决了吗?
  
  瓦连京难以置信。
  
  他迅速召集专家组,需要他们给出更详细的分析。
  
  阿列克谢,俄国航天局的推进系统专家,他紧盯着投影仪上放大的NK-33发动机推力曲线图。
  
  “在工程数据上,这几乎是完美的作弊!它解决了所有关于次同步振动的噩梦。
  
  设计图纸表明它使用了我们当年从未成功的高频压力传感器和数字节流阀。
  
  我敢肯定哪怕一直到1970年,以苏俄的技术,也造不出如此参数的高频压力传感器”
  
  另一位控制系统专家的目光则聚焦在控制系统的架构图上。
  
  “这不是KORD系统!这是分布式数字控制网络,但请看这里,”他指着一个标记为CPU的芯片图示:“它的逻辑门阵列设计,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苏式模块化布局,但也不是阿美莉卡的风格,这是一种全新的风格,很奇怪,像是古典和现代在这一刻实现了交织。
  
  请看这里的布线和信号流。
  
  这个架构彻底抛弃了苏俄和阿美莉卡在60年代末广泛使用的同步时钟驱动模式。
  
  它采用了异步逻辑和高度并行的计算单元。
  
  在原理上,它更接近我们今天才开始尝试的事件驱动型架构,这能极大减少延迟和功耗。
  
  然而,它的底层逻辑门本身,却带着一种古典的、极简主义的优雅。
  
  它没有使用复杂的、高集成度的TTL门,而是大量采用了定制化的、基于基础晶体管的逻辑单元。
  
  这些单元的布线遵循一种极为严格的图论优化算法,以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和晶体管数量的最小化。
  
  这种对硅片空间和计算路径的极致节省,是典型的1960年代资源极端匮乏下的工程师思维。
  
  这就是矛盾的核心。
  
  这套数字电路的封装和互连风格,使用的却是我们当年能制造的相对宽大、可靠性高的导线和多层板技术。
  
  这说明设计者非常清楚那个时代的制造限制,他们用最前卫的逻辑架构,去适应最原始的生产工艺。
  
  而在中央协调单元的冗余设计,这是我所熟悉的。
  
  我在内部绝密资料里看到过,它采用了我们内部双重热备份的特定方案,这个方案在1973年的一份绝密研究中被否决了,但其设计图纸从未公开过。”
  
  档案和技术历史专家德米特里·奥尔洛夫负责对文件的物理和编码特征进行比对。
  
  德米特里拿起一张还原后的打印件:“请看页脚。
  
  这里的代码并非现代俄语格式。
  
  它采用了GOST6.38-66标准,这是苏俄在60年代末期使用的文档格式规范,特别是图纸上的西里尔字母手写体注释,那独特的笔锋和蓝色工程铅笔的标记习惯,与科罗廖夫设计局内部已故首席工程师马卡洛夫的个人风格高度吻合。
  
  更奇怪的一点在于,控制模块的启动校验程序中,有一串七位数字的KORD系统诊断代码。
  
  这个代码是专门用来测试模拟计算机的D/A转换误差的,它只出现在1971年爆炸事故后被销毁的内部测试报告中。
  
  它是一个幽灵代码,除了少数几个高层工程师外,外界不可能知道。
  
  但奇怪的是,这个代码和我查到的资料不一样,格式相同,但数字不同,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和故障代码不同,这是成功的代码。”
  
  俄国的专家们分析了半天,只找到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实N1火箭成功了。
  
  瓦连京紧急写了份书面报告向克里姆林宫汇报,申请希望能够立刻前往申海一趟。
  
  他的申请很快就获批了,连夜风尘仆仆地赶往申海。
  
  在申海见到了那位年轻得可怕的华国人,和上次见面,对方展现出在科技层面的强大比起来,这次的见面,瓦连京感觉对方的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现在回想一下,或许当时对方就有这层神秘面纱,只是他忽视了一些细节。
  
  “教授,您提供的微缩胶卷,价值是巨大的。
  
  我相信它是真的,但我也相信我们的档案是完整可信的。
  
  我很好奇您的资料来自哪里?”瓦连京表情严肃,内心迫不及待想到得到答案。
  
  坐在他对面的林燃,用比瓦连京甚至还要更标准的莫斯科口音回复道:“瓦连京同志,你曾是那个时代的工程师,你最清楚档案有多么容易被调整。
  
  特别是那些涉及高层政治和失败的项目。
  
  你看到的档案也许是被调整后的档案,而我给你的资料才是真实的历史。”
  
  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在这一刻已经被混淆。
  
  林燃说的是他改变后的历史,但展现出来的自信,让瓦连京迟疑,难不成我们历史上真的搞定了N1?
  
  林燃关于档案的指责,更是让瓦连京眉头一皱,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话是直接在戳毛子的肺气管。
  
  因为苏俄历史上,毛子最擅长这样干。
  
  列夫·托洛茨基在所有官方照片、历史教科书和官方文件中的记录都被系统性地移除。
  
  有一张著名照片,是列宁在红场演讲,当时托洛茨基站在台阶上。
  
  但后来苏俄的官方版本中,他被彻底擦除,仿佛从未存在过。
  
  像尼古拉·叶若夫,同样的被系统性删除。
  
  “托洛茨基、叶若夫、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
  
  林燃跟报菜名一样,把苏俄历史上被系统性清除的大人物们说了出来,字正腔圆的莫斯科口音,让面前的瓦连京仿佛回到了八十年代,他连忙摆了摆手:“够了,教授,够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你说的没错。”
  
  瓦连京可不想回忆八十年代,那是苏俄最惨痛的记忆,整个航天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