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我想赢一整个月(求月票!) (第1/2页)
林奇关于70胜的追求,开始让他再次被频繁纳入GOAT的讨论。
在以往,当人们讨论历史地位这个话题时,拉里.伯德是一堆黑色中唯一的一抹白。
现在,林奇又给篮球世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2012年的开局,对林奇而言是充满期待和渴望的。
2012年的开局,对于年近37岁的雷.阿伦来说则颇为艰难。
在对阵老鹰队的比赛中,他在无对抗状态下扭伤了自己的脚踝。
当时以为只是普通的扭伤,可赛后检查发现情况比想象中的严重。
雷.阿伦大概会缺席10场比赛。
从上赛季开始,雷.阿伦的出勤率就开始出现波动。
这个赛季,36岁半的年纪更让他对密集赛程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事实上,雷.阿伦这个赛季就常常因为疲惫而导致状态起起伏伏,在灵魂射手和灵堂射手之间反复横跳。
很多媒体不知道雷.阿伦在坚持什么,就如肯尼.史密斯所言:
“雷雷正在拉低自己职业生涯的含金量,他是历史上最好的三分手,他上赛季打破了总决赛单场三分记录,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总冠军戒指。他财务状况良好,他在场外有很多优质投资。
所以,当他休赛期宣布回归尼克斯队阵容名单时,我很惊讶。
雷雷还在追求什么?
总不会真的有球员以熬工龄为荣吧?
他现在只会让人们看到他老了之后狼狈的一面,就像奇才时期的MJ那样。”
没人知道雷.阿伦在追求什么,他完全可以像史蒂夫.纳什那样解甲归田,留下一个相对体面的背影。
他难道就单纯只是因为对篮球热爱所以继续打吗?这个理由似乎有些牵强。
检查结果出现后的第二天,穿戴着护具的雷.阿伦在更衣室接受了记者采访。
作为一个老将,他自如的应付大部分问题。
可唯独面对“支撑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沉默了。
采访结束,雷.阿伦盯着自己穿戴着夸张护具的脚,扭头看向理疗师:
“我有没有可能提前复出?我不想就这么歇着,只是扭伤脚踝而已。”
林奇替理疗师回答了他:“想也别想雷雷,有伤就好好养,这是铁律。”
雷.阿伦知道,在这支球队里没人能违抗林奇的意志。
但他还是试图说服林奇:
“这只是小伤,在90年代,这种伤病根本不需要休战。
如果我缺席10场比赛,那复出后恐怕得再花15场来重新找状态。
一个赛季有几个15场可以浪费?
该死的,我不能就这么干耗着!”
林奇清晰地感受到了雷.阿伦话里的焦虑,但实话实说,这份焦虑的缘由却让林奇有些费解。
他完全不用像上赛季的泰森.钱德勒那样,担心自己的位置和出场时间。
因为无论是尚未成型的吉米.巴特勒还是能力有限的德肖恩.史蒂文森,他们都完全无法动摇雷.阿伦替补二号位的位置。
等雷.阿伦回来,即使他不在最佳状态,他也依然是替补二号位这个位置的最佳选择。
为了球队的胜负焦虑?
也大可不必,因为就算尼克斯最终战绩不佳,压力最大的人也是林奇和凯里.欧文。
雷.阿伦在这件事上几乎不会被任何人问责。
焦虑下一年的合同?
如果雷.阿伦还在乎合同的数字,他上赛季就不会主动降薪来纽约。
林奇坐到他身旁,直视他的眼睛:
“雷雷,你在担心什么?”
但君子雷显然不是那种会轻易把心里话说出来的人,他下意识避开了这份直探心底的注视。
就像刚刚逃避记者的追问那样,他再次逃避了这个问题:
“没什么,我就是想打球。”
“那就好好养伤,我们会等你回来的。不能提前复出,提前一天都不行。你说你需要花15场比赛找状态,但你有没有想过,强行复出可能会让你付出远不止这15场的代价。”
对话在林奇近乎命令的口气下结束,雷.阿伦没有再争辩。
林奇暂时安抚,或者说强压了雷.阿伦的焦虑。
但迈克.马龙的焦虑就没那么轻易安抚了。
失去雷.阿伦,这无疑会让尼克斯轮换时间本就捉襟见肘的火力雪上加霜。
在轮换时间剔除雷.阿伦,那就等同于剔除科比的中投、鲨鱼的力量和勒布朗.詹姆斯的诚信!
密集的常规赛赛程不会等人,迈克.马龙只能用轮换策略来填补雷.阿伦留下的空档。
他给了吉米.巴特勒更多出场时间,让他同时担任威尔森.钱德勒和德玛尔.德罗赞的替补。
进入轮换后第一场面对萨克拉门托国王,吉米.巴特勒就展示了他的特点。
要防守有硬度,要对抗有硬度,要投篮还有硬度。
进入轮换的第一战,他全场4次出手,高效斩获1分。
低情商:吉米.巴特勒很有曼巴精神。
高情商:吉米.巴特勒4投1分,全场只投丢一个三分。
篮球比赛想只拿1分从来不容易,这恰恰说明了他高超的进攻水平。
得益于萨克拉门托国王是一支强大的废物球队,尼克斯还是收获了第27场胜利,以及第21场净胜分超过两位数的胜利。
吉米.巴特勒赛后也向林奇保证:“我绝对不会再打出单场1分的比赛!”
可再下一场对阵印第安纳步行者时,比赛变得吃力了不少。
克里斯.保罗带着复仇的决心,今晚表现相当出众,全场28分14次助攻。
另一个保罗也展示出了他的潜力,手感火热轰下24分。
双方在比赛最后35秒依然打平,关键时刻,林奇吸引防守后把球交给凯里.欧文,后者在行进过程中突然一个背运急停,竟直接晃倒了负责追防的保罗.乔治,出手三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