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十八年前 (第1/2页)
十八年前。
某一个春天,乾安城。
依旧是杨柳依依,依旧是春风拂面。
这是一个温柔的季节。
高高的皇城在春日的妆点下,也少了几分威严,添了几分温和。
城门处的禁军却脸色紧绷着,紧握着手中武器,目光四处巡视,注意着任何靠近皇城的风吹草动。
在最近几天进城的江湖人们,不论是在茶馆喝茶,勾栏听曲,酒楼饮酒,只觉得有些不自在。
他们经常在身边不远处,发现一道道阴冷漆黑的身影。
那些黑色身影似乎也并不介意自己被发现,又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将踪迹主动显露出来的。
他们只是用那不含一丝感情的眸子,冷冷地注视着江湖人的一举一动。
走南闯北的江湖人们自然认得那袭黑衣,认得他们的身份。
就是因为认得,所以他们更加不解。
这些家伙闲得没事一直盯着我们干什么?
北边来的奸细都杀光了?
整日想着复国的贼子们都逮住了?
他们心里想是这样想的,不过在那一道道阴寒的眸子下,江湖人们都收敛了自己的小动作,一个个变得老实起来,在青楼里都不敢使劲折腾了。
只因为那些黑衣人们有一个名字——采律官。
他们没有具体的工作事务,只听从当朝皇帝的命令,是陛下手中最利的剑。
平日里,他们自然是没有闲工夫去盯着这些不入流的江湖人,只不过这些天的情况有些特殊,他们不允许京城里出现任何不在他们掌控之下的事情。
因为,他们大宁朝人人爱戴的皇后娘娘即将临盆,马上就要为陛下诞下第二位龙种了。
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可不知为何,宫中妃子甚少,只有寥寥数人。
关于此事,群臣和百姓们都有些替他们英明神武的皇帝操心。
毕竟,除了八年前皇后娘娘诞下的太子殿下,只有雁妃所出的一位公主了。
世人皆知,天子无家事。
你天家的家事它就是国事,国本虽早早定下,可家里只有太子这一根独苗,大家伙心里都不放心不是?
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去看,陛下您都得再多生几个。
大宁的百姓们等啊等啊,终于等到了皇后娘娘再次身怀龙种的消息,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皇后娘娘是真好啊。”
京里的老人们都这么说。
十年前边境告急,北地的蛮子三线同时南下。
三日之间,大漠都护府、定北关、御蛮城接连告急。
“眼看着边境就要完了,这三座城要是被破,那蛮子就是长驱直入,南下中原。
咱可没那些天上高来高去的神仙本事,咱这平头老百姓是真一点活路都没有,早早就成那些蛮子的奴隶啦。
咱大宁立国那么多年,蛮子也就是使点小动作,什么时候搞过那么大阵仗。
一时之间,蛮军就要破关南下的消息席卷了大江南北,那是一个人心惶惶啊。
但是,咱陛下是何等人物也?
那可是紫薇星转世,四御大帝下凡。
登基不到两年,率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直赴定北关,两年时间平定北蛮之乱,杀的那些畜生们乖乖滚回老窝,近十年都不敢冒头。
而我们那皇后娘娘,在陛下北上的一年里,凭监国之权,凤躯临朝,以强硬手段将大小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为身居前线的陛下提供了一个无比稳定的大后方。
战争结束后,又遇上了百年未见的大旱灾。那场大战本就耗费了大宁不少元气,国库亏空,赈灾的钱粮捉襟见肘。
大旱千里啊,几乎囊括了我大宁全境,就连江南沃土收成也寥寥无几。
那年饿死了不知有多少人,正儿八经的易子而食啊。山上的道士和尚们都看不下去了,纷纷下山救济百姓。
那些年,也是娘娘率先自掏腰包,号召王公贵族不要吝惜家财,募集了巨额金银,为天下百姓共渡难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传闻灾年中,皇后娘娘的餐桌上最多只有一道荤菜,还拉着陛下与后宫妃子们一起按这个标准用膳。
你说说,能摊到这么一个皇后,得是我们多大的福气啊。”
京城同福酒楼内,说书先生站在台上,眉飞色舞地对喝茶聊天的客人们说着当年的故事。
台下茶客纷纷叫好,老城根下土生土长的京城人对那座皇宫还是很有感情的。
尤其是对那位姓夏的皇后娘娘。
……
夜晚,御书房内。
皇帝有些疲惫地放下奏折,揉了揉眼角。
他拿起桌边冷茶,微微抿了一口,低声叫了句:
“李莲恩。”
话音刚落,御书房门口走进一个眉毛微长的太监,束手放于身前,低眉顺眼道:“奴才在。”
皇帝没有说话,眼神略有些担忧的望向窗外。
李莲恩注意到了主子的视线,那是皇后所居长春宫的方向。
“陛下,手下人还没消息传来。”
这位自小跟在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明白陛下在担心什么,
按孙道长所诊的情况来看,皇后娘娘的生产就在这两天了,可长春宫那边一直没有消息,这让人怎么不焦急呢。
要知道,自得知娘娘怀有身孕那天起,陛下就连忙传信,将远在南诏游历人间的孙道长请回京城,生怕娘娘在孕期出现任何意外。
平日老神仙就住在城南边,开了家小医馆,百姓们倒也不知道孙道长的身份,只是觉得这老医师是有真本事的。不管大病小病,让这老头一看,三天之内准好的差不多了。
李莲恩可是知道,孙老道长不仅修为通玄,也是在世界上医道走的最远的人。
他既然说皇后娘娘这两日生产,那就是这两日生产,没有其他可能。
皇帝沉吟片刻,还是站起身来,向门外走去:“朕得去看看栖儿。”
大太监低头默默跟在皇帝身后,走在前往长春宫的路上。
夜晚的皇宫有些凉意,朱檐青瓦间灯笼并未熄灭,依旧闪烁着明光,映照着宫墙。
这自然是李莲恩提前安排的,他可不想陛下在前往即将生产的皇后身边时,看到的是一片黑漆漆的道路。
路上的太监宫女们见到那一袭明黄的身影,连忙让开道路,俯身下拜。
皇帝没有搭理,只是走在这条无数次走过的道路上,去到他最爱的女人身边。
“陛下,陛下,皇后娘娘生产了!”
一位步履匆匆的小宫女正往御书房方向一路小跑着,见到皇帝,急忙道。
皇帝闻言,心里一紧,步伐又加快了几分,很快就来到了长春宫。
宫内此时一片灯火通明,宫女们里里外外忙碌着,接生婆们方才就进入了殿内。
小小的太子在殿门前焦急地踱步,眼睛时不时向殿内望去。
他哪里见过这场面,上次雁妃生产他还是个小娃娃呢。
眼见父皇赶来,太子心里这才算有了主心骨,连忙上前行礼。
“父皇……”
皇帝拍了拍太子的脑袋,安慰道:“放心吧,有孙道长在,你母后不会有事的。”
太子看了看父皇依旧沉稳的面庞,心里踏实几分,点了点小脑袋。
偏殿里,坐着一个白发白须的老头,他一手捏着茶杯,眼睛望着正殿的方向。
在他眼里,殿内人影被不同颜色包裹着,而属于皇后的那抹金黄,依旧明亮。
孙老神仙抿了口茶,明亮的金黄代表着皇后依旧充沛的气机,今晚的生产会很顺利。
他知道皇帝来了,但也没有出去见面的打算。
笑话,把老头子千里迢迢从南诏叫来给你媳妇当御医,一待就是半年,真以为老头子没点脾气的啊。
殿内时不时传出皇后声嘶力竭的呼号,夹杂着稳婆和宫女们的声音。
“娘娘,加把劲啊娘娘。”
“皇后娘娘,您千万不要泄劲啊。”
一阵匆匆脚步声传来,皇帝转身,看到了神情紧张的太后。
此时已近午夜,太后内着单衣,外面只套了一件袍子,精神有些疲倦,明显是被人通知了消息后,匆匆忙忙套上就往这赶来。
太后摆摆手,让随侍而来的太监宫女们留在宫门处,自己迈步向皇帝走来。
“皇儿,栖儿她如何了?”
“扰母后歇息了,栖儿进去了将近有半个时辰,尚不知情况如何,总归应是不会有什么大碍的。”
皇帝上前帮太后紧了紧衣袍,老人家年纪大了,受不得凉。
“哎哟,我的小心肝啊,大半夜在这等着,困不困啊。”
太后看着皇帝手里牵着的太子,关切地问道。
“奶奶,孙儿不困,孙儿想看着弟弟出生。”
太子乖巧地向太后行礼,笑着道。
“弟弟?”
太后愣了一下,问道:“渊儿想要一个弟弟吗?”
“是啊,孙儿已经有一个妹妹了,母后再生一个男孩的话,孙儿就弟弟妹妹都有了。”
太子牵着皇帝的手,笑着道:
“等他们长大了,就有人陪孙儿一起玩了,孙儿要把皇宫里好玩的地方带他们去个遍,再请父皇教我们骑马,我们可以一起去上林苑里打猎,想去哪就去哪。”
皇帝看着太子眉飞色舞的神采,含笑向太后点了点头。
到底还是孩子心性,在宫里也没跟他差不多大的,孤独久了,总是想有人陪他。
“明日把祁王家里那大大小小的,都接来宫里,跟太子一起听太傅讲学,别让他们整天在府里闲着玩了。”
皇帝对一旁侍立的李莲恩说道。
大太监恭敬躬身领旨。
这时,皇帝的几名妃子也收到了消息,陆陆续续赶来了长春宫。
“陛下,姐姐如何了?”
雁妃怀抱着有些困倦的小公主,明媚的脸上带着几分担忧。
她们都是自东宫一路走来的姐妹,皇帝志在天下,总共没有几名妃子,皇后又是那般温柔宽厚的性子。
又有太后在宫中坐镇,这些年来,后宫竟是一片安宁。
殿内皇后有些痛苦的喊声一阵高过一阵,让殿外几人不由皱起了眉头,太子握着皇帝的手攥紧了几分。
初春的夜晚总是带着凉意,皇帝摆了摆手道:“天冷了,别在这站着了,都到偏殿里去等着吧。”
太后微微颔首,她是过来人,知道女人生孩子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几位妃子更不会有什么意见,随着皇帝和太后走进偏殿继续等待。
……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初春时节,北方县城的天气尚未转暖,薄薄的晨雾弥漫在中学校园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