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22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

第122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

第122章 什么叫高情商(后仰) (第1/2页)

虽然省去了调查的环节,但朱元璋依然没有着急动手。
  
  先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让他继续调查克扣口粮案,迷惑其他人。
  
  接着又将朱樉叫到宫里,让他动用锦衣卫,配合军方行动。
  
  然后他就召见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人,方国珍。
  
  朱标疑惑的道:“您找他做什么?”
  
  朱樉也有些疑惑,方国珍投降已经两年多,在应天老老实实的,这会儿找他做什么。
  
  朱元璋笑道:“方国珍当年可是海上一霸,各大海商的底子,他最为了解。”
  
  “将这份名单给他看看,说不定就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收获。”
  
  兄弟俩恍然大悟,但朱樉有些不屑的道:
  
  “不过是一些商人大户罢了,用得着这么麻烦吗。”
  
  朱元璋不悦的道:“狮子搏兔,亦需全力。”
  
  “更何况大明才刚刚一统天下,人心未附。”
  
  “一次针对如此多的豪强大户,很可能会引起反弹。”
  
  “若是因为疏漏了重要信息,导致民乱发生,就得不偿失了。”
  
  朱标深以为然,但朱樉依然觉得太高看那些人了。
  
  刀把子在我们手里,还怕他们造反不成?
  
  朱元璋看出了他的想法,心中也颇为无奈。
  
  这个儿子之前真的被养歪了,虽然跟着马钰之后改变了许多,但有些毛病依然没有根除。
  
  不过他也没有再劝,这种毛病口头教育用处不大,吃两次亏就改了。
  
  很快方国珍就来到乾清宫,恭敬的向三人行礼。
  
  按说,他完全没必要对朱樉如此客气的,但人老方主打一个能屈能伸。
  
  他当军阀的时候,就八面玲珑。
  
  一面和朱元璋交好,还帮忙购买战马。
  
  朱元璋人在应天,却能组建骑兵,多亏了老方。
  
  但方国珍又投靠元朝,享受着元臣的待遇。
  
  帮朱元璋买马,用的就是元朝国公的身份。
  
  后来朱元璋派兵讨伐,他被击败后逃到了海上,实在没辙了就写信投降。
  
  那信写的也是一绝:
  
  您犹如我的父亲,我是您的孩子。咱们俩的矛盾,那就是亲人之间产生了一点小摩擦。
  
  俗话说,小杖受,大杖走。
  
  您训斥我,我恭敬的听着。您派人来打我,我只能跑了。
  
  我要是不跑不就被打死了吗,那是陷您于不义啊。
  
  朱元璋看过之后,果然深受触动,写信责备了他一番,然后允许他投降。
  
  还给他封了官,不过是虚职,只享受俸禄。
  
  但不管怎么说,他算是元末军阀里,少有能得善终的了。
  
  大明新礼法制度,在马钰的影响下,亲王、公主位同一品。
  
  大臣见到他们,只需要行上下级的礼仪即可。
  
  如果是一品大员见了他们,只需要简单的客气一下就可以。
  
  方国珍毕竟是投降的军阀,给的级别还是挺高的,完全不必要向朱樉行大礼。
  
  但他依然这么做了,而且做的非常自然非常诚恳。
  
  任谁见了,都觉得这是个实诚人。
  
  朱元璋脸上也是堆满了笑容,等他行完礼主动开口道:
  
  “国珍,最近过的如何?有什么需要就和咱说,别太委屈自己了。”
  
  方国珍感激的道:“谢陛下关心,臣在应天吃的好睡的好。”
  
  “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哪会委屈。”
  
  朱元璋大笑道:“苏秦曾言,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今有国珍你说,若当初能有安生日子,哪会起兵造反。”
  
  说到这里,他也长叹一声道:“国珍你这话说到咱心坎上了。”
  
  “当年若是能有口饭吃,谁会去干这掉脑袋的买卖。”
  
  方国珍也跟着附和,回顾当年的不易。
  
  总之一句话,活不下去了才造反,元朝无德当灭。
  
  不过最后他恭维道:“臣造反是求生而已,陛下起兵乃天命使然,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摇头笑道:“你啊,就是能说会道。”
  
  一旁的朱标则心下佩服,难怪父亲能接纳方国珍,这情商确实很高。
  
  朱樉则直撇嘴,太没骨气了,还是老马那样的让人佩服。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朱元璋才步入正题。
  
  将那份名单递给他,说道:“这些人里面,可有你熟悉的?”
  
  方国珍打眼一扫,发现确实有不少都是自己熟悉的豪强,心中就是一咯噔。
  
  这些人造反了?还是皇帝怀疑我和这些人有瓜葛?
  
  朱元璋似是看出了他的想法,主动将凤阳皇城案大致讲了一下:
  
  “……这些人多来自于东南,咱想问问你,可知他们的底细。”
  
  方国珍这才放下心来,同时也为这些人的行为感到震惊。
  
  这种事情都敢做,真的是太不要命了。
  
  想了想,他回道:“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地豪强,实力雄厚。”
  
  “元末虽然没有割据一方,但不少人家都建了坞堡,养了许多私兵。”
  
  “所以他们向来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我听闻有些人家甚至私下使用阉人。”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如此无法无天,竟然敢偷买皇城建材。”
  
  朱元璋眉头微皱,看来事情比他想的要严重的多。
  
  朱标和朱樉都震惊不已,建坞堡养私兵,还用阉人。
  
  这是真把自己当土皇帝了,难怪敢买皇城材料。
  
  朱标不禁说道:“难怪表弟一直说,天下的礼法制度已经彻底崩坏。”
  
  “南方的宗族士绅势力,比我们想的还要强大。”
  
  朱樉也点头表示认同,此时他终于明白,父亲为何要动用军队了。
  
  又为何会找方国珍来打听情况。
  
  若是不把这些搞清楚,就贸然去抓人,恐怕真的会东南生乱。
  
  想到这里,他后背不禁生出了冷汗。
  
  难怪老马一直说我太自傲了,看来确实有那么点啊。
  
  方国珍心中则是感叹,马钰的地位果然不一般啊。
  
  太子当众喊他表弟,这是真没拿他当外人。
  
  实在让人羡慕。
  
  可惜了,我身份太敏感,要不然说啥都得和他认识一下。
  
  之后方国珍就将名单上,自己知道的人讲了一遍。
  
  朱元璋一一进行了标注,尤其是那几家在海上有势力的,更是重点标注。
  
  方国珍讲完之后,就很识趣的主动告退离开。
  
  朱元璋也没有挽留,而是再次叮嘱若有需要就说,不要太过委屈自己云云。
  
  等他走远,朱元璋看向朱樉道:“如何?”
  
  朱樉羞愧的道:“是我太自大了,没想到东南豪强的势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
  
  不过随即他又说道:“锦衣卫的人手还是太少了。”
  
  “我将全部人力都用在调查财税上,以至于忽略了这些关键信息。”
  
  “您看是不是再扩充一下规模?”
  
  朱元璋颔首道:“是该扩充一下了,就再增加一个卫所的规模吧。”
  
  “不过此事你不用管了,刚才方国珍的话你也听到了,马上派人去查,尽快给出准确情报。”
  
  朱樉怏怏的道:“是。”
  
  回到马府之后,朱樉先找到了马钰,将这件事情讲了一下:
  
  “没有想到,那些豪强的势力竟然如此强大。”
  
  马钰也有些意外,坞堡都出来了?这玩意儿不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吗?
  
  不过想想也正常,元末乱世持续了几十年,当地宗族豪强为了自保,修建一些防御建筑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他就说道:“其实南方人喜欢抱团,是有历史原因的。”
  
  朱樉好奇的道:“哦?什么历史原因?”
  
  马钰说道:“坞堡最初诞生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追溯。”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最初诞生在北方边境。”
  
  “是当地百姓,用来自发抵御草原游牧族群侵袭的。”
  
  “汉朝时期,坞堡在北方边境普遍存在。”
  
  “再说说南方,先秦时期南方也就吴越两国源自中原。”
  
  “秦朝建立后,先后派遣几十万大军征讨,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
  
  “后来赵佗建立了南越国。”
  
  “但那会儿当地汉人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六十万左右,大多数时间都只是维持在二十余万。”
  
  “东汉汉安帝时期,因为寒冷期天下迎来了气候最极端的十年。”
  
  “为了应对极端气候,和熹皇后将几十万受灾的百姓,迁徙到荆州定居。”
  
  “这也是荆州得以发展,并在汉末三国时期,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汉人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是东晋时期。”
  
  “但当时南方并未得到开发,蛮夷数量众多。”
  
  “他们对于乔迁而来的汉人,不是很友好,双方争斗频繁。”
  
  “当时朝廷是指望不上的,百姓只能自己抱团应对。”
  
  “于是在北方抵御游牧族群的坞堡,就被南迁的百姓挪到了这里。”
  
  “汉人百姓靠着坞堡,一边种地,一边和蛮夷相争。”
  
  “在争斗的过程中,双方也在交流,文化上的、经济上的、血缘上的。”
  
  “很多蛮夷在这个过程中,被汉化。”
  
  “如此数百年之后,江浙、荆楚之地才得到大规模开发。”
  
  “南宋时期,汉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湖广等地也得到开发。”
  
  “这才有了南方的富庶。”
  
  “可以说,坞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朱樉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可既然坞堡如此重要,我们要是将其打掉,岂不是在变相帮助当地蛮夷吗?”
  
  马钰摇头道:“从南宋时期开始,南方汉人的力量,就已经彻底压倒了当地蛮夷。”
  
  “坞堡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