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乎 (第1/2页)
说实话,就是没有戚继光在信中请求关照些殷灵毓,张居正也不会对她太放心。
太小了。
不管她到底是谁家的,有什么目的,这样的年纪,都应该在长辈的庇佑下好好当孩子,而不是毫无保障可言的奔波于他们这些人之间。
药方找人也看过,又是自己府上的厨娘做的,张居正吃的很放心,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饭后的确有种吃的很舒服很放松的感觉。
一直在努力找话接话还得掩饰自己的来路的殷灵毓:……
就是说,一盏茶硬塞一顿饭,您不撑谁撑?您不难受谁难受?您不得胃肠问题谁得?
边吃边聊反倒能让他细嚼慢咽一点,殷灵毓就配合着张居正时不时的一点试探而谈了一顿饭的话,然后当尾巴蹭回书房,安分的在一边看书,写字,盯人。
在殷灵毓有分寸但也真的会跟着看着的前提下,张居正抬头就能看着她歪着头,全心全意看着自己的样子,到底是妥协了。
睡前张居正还自嘲许久未曾这样早就寝,恐怕会睡不着,谁知道喝了药,一躺下,张居正很快就睡着了。
因为太累了。
睡的太沉,梦里没有骂声,没有鄙弃的眼神,只有微风拂面,送来浅淡的花香,温柔而醉人。
一觉到天明。
张居正起身,格外的精神,往常总有些老眼昏花,头痛欲裂,但今日却神清气爽许多,像是年轻了好些岁,精力充沛的去做事的同时,也没忘了交代下人好好招待殷灵毓。
殷灵毓则写了一张有关于番薯的习性,模样,产量,还有吕宋不肯叫人带出的情报。
既然都是“海外”来的了,带点情报很正常吧?
张居正睡饱了觉,头没有很疼,精神又饱满,难得心情放松了一些,回府迎面就是暴击。
“殷小大夫的信?先放那吧。”
下人吞吞吐吐:“大人,殷大夫说了,您若不看,这亩产数十石的番薯就要被人瞒得死死的了。”
张居正一个激灵,怀疑自己的耳朵听到了什么:“什么亩产数十石?”
他为何要改革?
因为大明王朝的盛世早已褪色,留下的是一具千疮百孔的躯壳。
朝堂上,官员们结党营私,空谈仁义却尸位素餐,国库里,银钱寥寥,连九边的军饷都捉襟见肘,乡野间,豪强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税赋却年年拖欠。
北方鞑靼铁骑虎视眈眈,东南倭寇虽平,海疆仍不安宁,稍有不慎,这摇摇欲坠的江山便会倾覆。
其实说来说去,只是天下百姓过的太苦,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找不到活路。
若不革除积弊,大明终将亡于怠惰与贪婪,但改革,那就一如今日,艰难险阻不足计,骂声滚滚无时宁。
张居正不在乎,但底下人的反抗,拖延,抗拒,让政策无法施行到位,才真正让他无力而痛心。
可若是,有一种亩产极高的新粮呢?
张居正的改革重在财政,行政和军事,农事不在其中,即便有如此的东西,对他的政策而言也只能说是一种辅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