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叔孙通 (第2/2页)
扶苏的目光依旧在书上,接着道:“当年不论是燕赵,齐人,还是楚人,都说秦人不识礼数。”
叔孙通道:“臣以为所谓礼并非拘泥一言一行,而在于制,所谓礼制……”
这一说,这位齐鲁博士便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关于礼的事。
其实他讲的这些大抵上都是不重要的,往往是为了让你听晕头转向,而后你自己也就忘了当时为何发问了。
扶苏又道:“听闻昨天丞相让你们这些齐鲁博士去北方,你们还在老师的门前叫骂?”
叔孙通稍一思量,忙回道:“臣昨日在拜访好友。”
昨天的事情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扶苏本想为难一下这位博士。
不得不说他又是个十分狡猾又聪明的人,一句话两头谁也不得罪,干脆拿出了一个不在场证明。
言外之意,我不在那里,我不知道,发生什么了,我在朋友家吃饭。
大抵如此……
扶苏询问道:“你在咸阳的朋友很多吗?”
叔孙通道:“其实那些人并不全是臣的朋友,是臣的老师故友,多数人都是瞻仰臣的老师的名望,希望将他们的孩子送去齐地读书,这才讨好臣,不瞒公子,只要臣在咸阳每天都有人邀请臣。”
所以呀,孔子他老人家后人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谁都想要自己的孩子有个名门老师,而在这个时代最好的学术背景,多半就是叔孙通的老师,孔子的后人孔鲋。
扶苏没见过孔鲋其人,但从这些事来说,这个时代的古人已十分注重名师效应。
古人从来不傻,就像是叔孙通,他来者不拒,但对于对方的求学,会不会答应就两说了。
因此,古人所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值得研究,以及有着深刻的反思价值。
扶苏接着道:“我的老师当今丞相,丞相师出荀子,如此说来我也算是荀子他老人家的弟子,但我才疏学浅,我的老师忙于国事,实在是分身乏术,倒是有一件事不知道老先生能否相助。”
叔孙通道:“公子但说无妨。”
“我在商颜山下有三千家仆,还有三百余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我想要给他们找一个老师,不知道老先生能否教他们。”
见叔孙通没有当即答应,扶苏又道:“若他们能够在老先生门下学有所成,将来我会让他们去北方杀敌,杀敌有了功就恢复他们的户籍,让他们在大秦为官。”
叔孙通还是没有答应。
扶苏继续画着大饼,道:“如此一来,你就有三百个弟子,并且这三百人都是大秦的官吏,但凡这三百人中有三五人能够成为大秦重臣,老先生也可以名满天下了。”
叔孙通听到这话明显神色有了些许变化,他十分恭敬地行礼,心底里有了警惕,这位秦国公子实在厉害。
“能否容臣思量……”
“半个时辰。”
“这……”
“老先生,若不愿,我也不勉强。”
本来是伏生找公子借的书,他叔孙通是来还书的,伏生欠公子的人情怎么落在自己的头上,还遇到了一个口齿如此厉害的公子。
思来想去,公子将好处也都讲了,本就欠着人情。
叔孙通真是三缄其口,最后实在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只好硬着头皮道:“臣领命。”
言罢,叔孙通肠子都悔青了,若自己不答应,公子让人去议论老师孔鲋,后果更不堪设想。
大秦的公子还是个少年人,叔孙通实在没想到贤明的公子扶苏竟然会提出这般要求。
扶苏看了看天色,又道:“田安。”
“在。”
“安排车驾,送老先生去商颜山,现在到了商颜山,下午时分还能上课,让章邯将军安排住宿与教课时辰。”
三两句,公子扶苏就将这位老先生送了出去。
直到坐在了车驾上,叔孙通还在反复懊悔,怎么就答应了?
田安自然是高兴的,公子三两句话就给商颜山的孩子们找了一个老师。
田安走到了高泉宫,回禀道:“公子,就怕这位老先生教不好,不好好教。”
扶苏还在盘算着自己的私产,又道:“没关系,教不好就换一个,近来军中还有往商颜山送去的杂物吗?”
田安从书架上拿下一卷竹简,回道:“章邯将军都记录在案了。”
“哗啦……”
扶苏将竹简打开,核对着一件件杂物,秦法的治理下往来文书一定要仔仔细细的记录,包括每个细节,就如军中送到商颜山的每一根木头,每一尺布都要一清二楚。
一来这即是给军中交底,让军中放心,而这些往来记录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落人口舌。
田安又道:“公子,丞相安排的宅邸公子至今还未去看过。”
扶苏道:“现在还有人去那处宅邸拜访吗?”
“回公子,入冬之后就没人去拜访了,人们都快忘记了。”
扶苏稍稍点头,又道:“把书架整理好。”
田安点头,亲自给公子收拾着书架,那一卷书放在哪一个格子,哪一类书在哪一列都有标记,不能放错,也不能乱放。
到了午时,田安听到内侍们议论,便又来禀报,“公子,今天有人去拜访丞相了。”
待叔孙通到地方之后,扶苏还要等着章邯的回报,一边喂着鱼疑惑道:“记得自休朝之后,老师就不见客了。”
“此人进了丞相的宅邸,还被丞相宴请。”
“什么人?”
“回公子,其人名叫张苍,传闻是丞相的好友,而且与丞相师出同门,亦是荀子的弟子,就在咸阳任职御史,当初是丞相向陛下举荐的。”
扶苏还在看着荀子他老人家的典籍,其中就有荀子老人家对孟子的评价。
扶苏道:“张苍是御史?”
“回公子,张苍虽是御史,但管着文书卷宗,平日里官吏需要调阅卷宗,需要查问典籍,都要张苍批复准许,咸阳宫的藏书有几何,也都是张苍在看管,皇帝评价过,其人博学多识。”
荀子他老人家的弟子很多,不过教出来的弟子,真是每一个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