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落魄的博士 (第2/2页)
吃惯了简陋吃食的他们,都一致认为公子吃的这些,都是世上最好吃的。
田安目送着三个内侍提着食盒离开这里,而后又走回了殿内,言道:“禀公子,章邯将军有消息送来。”
扶苏道:“你说就好。”
田安打开竹简看着其中内容,先是不出所料地一笑,低声道:“毛亨到了商颜山就说太过穷困。”
扶苏喝一口羊汤,低声道:“呵呵……不能吃苦的人,我要来何用?”
田安了然颔首,公子要能吃苦的人才,就像是章邯那般。
停顿了片刻,田安又道:“毛亨入商颜山,先用了饭,饼三张,腌萝卜一碗,羊肉一盆,方睡……章邯将军言,其人看似干瘦,食量匪夷所思。”
扶苏想起昨天见毛亨,这人穿着简朴。
应该算是齐鲁博士中,较为落魄的一个。
但要论饭量,大概是荀子的弟子有各中本领,且都天赋异禀?
扶苏自认不了解毛亨,也不了解毛遂或者是春申君,可能是当年败给秦军之后,毛遂一系的族人过得都不太好。
若不是知晓对方也是以前的六国旧贵族之一,还以为是寒门子弟。
田安依旧看着商颜山送来的呈报,又道:“毛亨饱腹则睡,深夜梦呓,痛骂丞相李斯。”
扶苏缓缓扭头看去。
见状,田安忙躬身将手中竹简放低,让公子看清楚,章邯将军的确是这么写的。
扶苏先是有些惊疑,又亲眼见到章邯真是这么写的,望着阴天,“这天下,骂丞相李斯的人太多了,想来老师也不介意多一个骂他的人。”
田安低声道:“今天一早,章邯就拉着毛亨给孩子们教书,毛亨起初不肯教,后来丞相又给商颜山送去了信。”
“哦?还有波折?”
田安点着头解释道:“丞相去信有言……毛亨若不为公子效力,章邯将军可痛打之。”
扶苏将碗中的羊汤喝完,将碗放在了边上。
“章邯提鞭而起,还未打,毛亨已求饶,未了……其人又怒指咸阳……骂丞相李斯为人阴险狡诈。”
“后经章邯询问,其人精通诗经与荀子学识。”
言罢,田安又将竹简合拢,低声道:“公子,就这些。”
扶苏询问道:“毛亨以前与老师有什么深仇大恨吗?”
田安回道:“老奴不知,这天下记恨我们丞相的人太多了……”
“嗯,是太多了。”扶苏又问道:“与韩非有关吗?”
“老奴也不知,要不要派人询问?”
扶苏摆手,低声道:“不用了。”
殿前,主仆两人低声交谈着,公子靠着身后的柱子而坐,时而蹙眉开口,时而了然之色。
田安躬身身子,公子每说一句话,他老人家就答一句。
宫人们心中好奇,也不清楚公子与田安都说了什么。
扶苏本着吃瓜的心态,现在看来,毛亨与李斯大抵是有仇怨的,张苍应该是个中间派,不会参与到纠纷中。
这个时代,有很多讳莫如深,且剪不断理还乱的往事。
冷风吹过,依旧冻得让人直缩脖子。
又有内侍快步而来,见到了公子行礼道:“太官令奉皇帝诏令,询问烹羊汤之法。”
田安道:“不用劳烦公子,老奴走一趟就好。”
用过早食后,扶苏就去了御史府继续翻看文书。
今天依旧只有程邈在御史府,天气暖和了一些,他就继续钻研写字。
闲暇之余,扶苏看了看他的字,不得不说程邈的确是个书法大家,这些字笔画虽多,但每一个都十分工整。
“这不是小篆吧?”
听到公子问话,程邈回道:“公子,这是赵地文字。”
扶苏手里拿着自己要看的文书,目光看向程邈桌子,又问道:“这又是什么文字。”
“回公子,这是楚人的文字,还有这是燕,赵,魏的文字。”
扶苏仔细瞧着一个个文字,惊疑道:“这些字你都会写啊?”
“臣平时喜专研文字。”说起文字,就到了程邈最擅长的领域,他又解释道:“六国文字看似繁杂,实则多有形似,楚地文字偏长瘦,看着漂亮但书写繁杂,还有魏地文字显得简略,但不及楚地文字好看的。”
程邈道:“这是陛下推崇的小篆,以前是秦篆,秦篆是从周时留下来的文字,六国文字皆从中演化而来。”
扶苏看着这些字,神色动容,感慨道:“当真是玄妙。”
程邈颇有成就感,抚须笑着。
扶苏又收回了目光,继续看着自己的文书,其实吧……对于程邈刚说的那些话,根本没有听进去多少。
以免让人觉得说了白说,不免会让对方失望,扶苏只是感叹了一句。
感叹是真的,只是听其人一番话,就能达到此人的书法境界,多半是不可能。
不通此道,不作评价,扶苏觉得专心看书,方为正道。
下午的时候,外面短暂出现了一些阳光,等到了傍晚时分,阳光又藏匿在了乌云后方。
这个时辰的天……入夜很快,风又很大。
二月天就要过去了,人们都期盼着三月能够暖和一些,一封军报送入了咸阳宫。
田安踩着殿前的台阶,进入了殿内,“公子,有军报送来。”
扶苏还在欣赏着从御史府带来的程邈字帖,道:“什么军报?”
“王翦大将军到洛阳了。”
老将军距离函谷关还有一百多公里呢,就算是大军往来,没个十天半月多半也入不了关。
“老将军还未到函谷关,有几支前军先回来了,还迁来了不少人口入关。”
扶苏依旧看着程邈的字,这幅字帖的字既不是秦篆也不是六国旧地文字,而是一种书写更为简便的隶书。
这就是隶书的原型,隶书字体刚诞生的模样。
扶苏觉得,只要在这咸阳宫,只要自己善于发掘,那么就能经常见证历史。
延续至后世的许多字体中,复古的隶书在两千年后,也是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