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补一章,暂先补一章,明天再补一章) (第2/2页)
始皇帝为了推行秦法,将韩国以以前早已灭亡的郑国与韩国分为两个郡来治理,并且至今都在宣阳布有重兵,是为了控制崤函道。
始皇帝让秦军在韩国旧宫殿的夯土上建设了县衙,好似用秦的县衙压住了韩。
当初秦为了统治韩地,将韩地原本的旧贵族以及韩地的旧民都进行了迁民置换,丞相李斯一直都在做这些事,现在的生活在三川郡的人们,有绝大部分其实都不是原本生活在这里的旧韩人。
张良从这些竹简中能够看到公子扶苏治理天下的些许野心,这位公子很有手段。
支教之策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与时间,可对公子扶苏来说,只需要用支教之策就能一统天下人心,这代价其实比秦军征战的更小。
是啊,教化天下人是一件负担很大,且需要漫长岁月的事。
可公子扶苏偏偏想到了这个方式方法,往后天下学子都是他公子扶苏的弟子吗?
天下人都会忠心他公子扶苏的……
可能不是这一代人,也可能是下一代人。
丞相李斯并不像项伯说得那样自负,实则在张良以为丞相李斯是一个能力与手腕,都极其了得之辈。
这样的人岂会走错路,公子扶苏的计划定是丞相李斯帮着筹谋的。
支教之策需要时间,需要持之以恒地派支教夫子,东出教化天下人。
而这种国策的施行,需要执行人信念坚定,才能一以贯之。
这个国策出自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之手。
那么想要看到成效,下一个继承秦大业的人,也唯有公子扶苏,才能将支教之策一以贯之。
只有公子扶苏成了下一个皇帝,天下学子才会继续为秦效忠。
张良放下手中的竹简,望着南方的嵩山,只是看了三五卷竹简,张良就明白了其中利害关系,以及丞相李斯的用意。
丞相李斯是一定会支持公子扶苏成为下一个秦帝。
当项伯还在旁观着秦军的实施迁民大事。
张良已开始去听那些支教夫子的课了。
得知了李斯的用意,以及公子扶苏的目的之后,张良主动接近那些支教夫子,这是自稂之后的第二次接近这些夫子。
这一次张良还会去听支教夫子的讲课。
王馀将一册书放在了张良的面前,他道:“你要参加支教就要看此书。”
这是张良的见到的第一本,用纸张装订而成的书。
这卷书的书名就在第一张纸上,书名就两个字秦律。
“看看吧。”王馀十分大方地说着。
“多谢。”张良礼貌的行礼,又轻咳了一声,拿起这册纸张制成的书看着。
王馀注意到对方的咳嗽声,问道:“最近天寒,是着凉了?”
张良摆手道:“我自小体弱,从小就这样,容易得病。”
王馀颔首,他还要去教下一堂课。
见人要离开,张良追问道:“夫子,在关中有很多这样的书吗?”
王馀正被一群孩子拉着离开,他回道:“要多少有多少。”
留下张良怔怔地站在原地,孩子是最简单的,他们能读书就会感谢支教的老师,这种无私的支教夫子最受人们欢迎,也会受孩子们欢迎。
在三川郡支教的夫子一共有五个,张良还见了其余几人。
他见到了更多用纸张制成的书,这些书成册堆放,一页页写着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用隶书书写的。
当三川郡下起了雪,张良执笔第一次在一张纸上写下了隶书,用隶书的字体写了一个韩字。
经过一个秋天,项伯瘦了很多,他依旧没有见到叛乱,他也没有听说关中有被迁去的贫民,被饿死或被打死的事。
历经三个月的迁民工程结束了,现在的崤函道上已没了当初大批贫民入关的景象,冬天的崤函道空空的,偶尔只有客商路过,还有往来的官吏策马而过。
项伯背着行囊沮丧地向张良告别,他行礼道:“子房,这些天多叨扰了。”
张良忙扶着行礼的对方,道:“万万不可这么说。”
“唉!”项伯摇头重重一声叹息,道:“也不知这世人是怎么了?怎会如此甘心被驱使。”
张良陪着对方走下山。
项伯又道:“子房!不必送了,待我回了楚地就让人带金银来谢过子房这些天的照顾。”
张良道:“不必,人要远行总需要有落脚之地,以后我去楚地还望项籍人氏们,多多相助。”
项伯十分郑重地又行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