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381章 贡试放榜

第381章 贡试放榜

第381章 贡试放榜 (第1/2页)

二月十六日,考生离场。
  
  苏泽这些同考官只是监考,都觉得累到不行,更不要说那些考生了。
  
  不过对于考官来说,苦日子才开始。
  
  他们在接下来的十五天时间内,就要批改完成这四千份考卷,还要给这些考卷排名,确定一份会试的录取名单出来。
  
  紧接着张居正就领着众多同考官开了会。
  
  “奉陛下的口谕,本次阅卷八股和策论并重,策论优异者,前两场稍差的可以拔优。”
  
  张居正这么一说,在场的同考官都面露痛苦的表情。
  
  后世总喜欢批判大明的八股文,其实从八股文的考试形式可以看出来,科举本身并没有特别推崇八股文,甚至整个考试的内容十分的平均。
  
  四书五经文考察了基本功,诏表考察的是公文写作和朝廷律令,最后策论则是时政能力。
  
  但因为科举考试的批改时间紧张,而科举人数的爆发增长,导致了批改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开始变得重视第一场考试。
  
  原因也很简单,八股文是最好改的,改出来的结果也是最没有异议的。
  
  八股文是有着固定格式的写作范式,批改起来也有范式,得分点和扣分点都很明确,是经得住复核的。
  
  大明的科场弊案不少,很多考试都有考生闹事,当明代考官同样也是高危职业。
  
  久而久之,对于考官来说,只要认真批改第一场四书五经文,自然就可以完成工作。
  
  原因很简单,通过第一场考试将不合格的考卷刷掉,剩下的名次评定就容易多了。
  
  所以重视八股文,实际上就是考官们,在高压的批卷需求下,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应对结果。
  
  而考生们在明白这一点后,也开始重视八股文的写作。
  
  现在张居正提出要重视策论,这等于给考官增加了难度,不能光靠第一场考试就随意废黜考卷,无形中增长了巨大的工作量。
  
  苏泽无奈的叹气,这也是大明僵化的体制导致的。
  
  明初才多少考生?
  
  明初参加会试的考生不到千人,今科已经四千人了。
  
  做过项目管理的人都知道,千人规模的项目和四千人的项目完全是两个概念。
  
  而且给千人批改卷子评定名次,和给四千人批改卷子评定名次,难度差距是指数级的。
  
  但是考官的数量,也不过是从八人增长到了十八人,放榜的时间也没有变化。
  
  好在张居正确实是组织上的天才,他说道:
  
  “各房黜落的考卷,都要送给本官和吕大人过目。”
  
  “每天晚上,批改的优异考卷也要送到我和吕大人这边过关。”
  
  “遇到疑难卷先挂起来。”
  
  张居正这个主考官都发话了,众人也只好应下来。
  
  接下来,考官按照治五经的区别,分为五个房开始批改各自的考卷。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什么叫做改卷地狱了。
  
  “锁院如坐监,阅卷若熬刑”。
  
  苏泽在文署中念了一句,惹得同房的考官谭郦也笑了起来。
  
  谭郦是早苏泽两科中进士的翰林,和苏泽一样治的易经,他们两人是十八位同考官中唯二治《易经》的。
  
  但是今年治《易经》的考生比往年稍微多些,所以两人的批改任务就更重了。
  
  谭郦其实比苏泽就大了十岁,是个稳重能干的官员。
  
  只不过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加上没有遇到机会,所以至今还是翰林编修。
  
  苏泽和谭郦同一个考房,聊天下来也觉得谭郦不错。
  
  只能说能入翰林院的都不是弱者,至于翰林能不能写进史书里,那就不能光看个人奋斗了。
  
  “子霖还是快点阅卷吧。”
  
  苏泽看着堆积如山的朱卷,仿佛永无尽头。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阅卷,让眼睛干涩发痛,看什么都像是蒙上了一层流动的纱。
  
  张居正“策论并重”的命令,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他不能再像其他某些房师那样,仅凭第一场四书五经文的八股优劣便轻易决定取舍。
  
  每一份被同房其他阅卷官标记为“可中”或“可议”的卷子,他都必须强迫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再艰难地挪到第三场的策论部分,细细研磨。
  
  “又是个死守经义的…”
  
  苏泽叹了口气,放下手中那份字迹工整、八股中规中矩、策论却陈腐不堪、通篇歌功颂德毫无洞见的朱卷,提起朱笔,在评语栏写下:“经义稳当,策论无识”。
  
  判了个中下。
  
  这样的卷子,按新规自然不可能入围了,但多看一份徒耗精力。
  
  刚开始的阅卷的时候,苏泽还是很激动的。
  
  他的评卷,将决定一名读书人的命运,寒窗苦读数载的成果,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这种感觉,大概就是权力在手的感觉。
  
  但是很快苏泽就感觉到了沉重。
  
  要从这么多考卷中,选取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同样也是重重的责任。
  
  但是到了今日,就剩下疲惫了。
  
  揉着眉心,苏泽伸手从旁边另一摞刚送来的卷子里抽出一份。
  
  朱卷上的字端正有力,带着一股文气。
  
  苏泽习惯性地先翻到第三场策论。
  
  目光扫过题目“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再看答卷者的破题:
  
  “煌煌汉家,当兼夷狄。非惟兵戈,实乃文教…”
  
  “哦?”
  
  苏泽精神微振。这个切入点颇有胆识,跳出了空谈复古的窠臼,直指现实扩张与文化融合。
  
  他接着往下看,看到关于西南土司改流、兴学、同化的“殖拓三策”,条理清晰,论据虽非详尽,但见识已超过绝大多数只会引用古书、泛泛而谈的士子。
  
  更重要的是,其核心思想——“为社稷之安而拓,行文教以宁民”,隐然与自己提倡的务实强国、徐图变革的理念遥相呼应。
  
  “好!”苏泽忍不住低声赞了一句。
  
  他强忍手腕酸痛,细细审阅前面的四书五经文。
  
  第一场的八股写得扎实稳健,虽然不算顶尖惊艳,但也破题精准,文理通顺,全无硬伤。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一题解得尤为到位,强调了“孚信”(公信)是变革之基,也契合题意。
  
  第二场的“诏诰表”中规中矩。
  
  苏泽对着身边的谭郦说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