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新科状元的第一疏 (第2/2页)
张元忭入职翰林院后,也是听说苏泽经常会去《乐府新报》的报馆,所以这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报馆求见。
却没想到今天的运气不错,第一次就遇到了苏泽。
“学生见过房师,见过两位大人。”
张元忭听完苏泽介绍完两人身份后,连忙向罗万化行礼。
罗万化和沈一贯,在翰林院的同僚口中,同样也是风云人物。
罗万化是上一科的状元,如今执掌最大的报纸《乐府新报》,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肯定,都认为他办报办的很好。
沈一贯同样也是翰林院同僚口中的传奇人物,踏入官场四年来,先后随同大鸿胪王世贞出使草原、朝鲜,现在已经是京官五品,眼看着也是日后要入阁的人物。
罗万化和沈一贯同样也对张元忭很感兴趣。
虽然大明的状元未必就能成为阁老,但是状元的起点是很高的。
二甲进士还需要馆选以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翰林官员,一甲官员刚入官场就授职翰林,这起点已经别人快上很多了。
而且状元是有学历光环的,张元忭无论日后在何处任职,听说他是科举状元,上下级和同僚都会高看他一眼。
沈一贯则意味深长的看了苏泽一眼。
按理说,张元忭的座师是张居正,理应和张居正亲近。
怎么看这个样子,他似乎对苏泽这个房师更亲近?还主动来找苏子霖?
苏子霖这三个字这么大的魔力吗?能从张居正手里抢弟子?
张元忭恭恭敬敬的说道:
“房师,弟子这次来,是想要请您帮忙,弟子想要去做些实务,不想要在翰林院虚度时光了。”
苏泽皱起眉头看向张元忭。
张元忭迎接上了苏泽的目光说道:
“这些日子,弟子入职翰林院,一直都在校对典籍,一想到不知道还要在翰林院熬上多久,就觉得虚度光阴。”
“弟子出身寒门,朝中也没有认识的大臣,后来听说房师的《请罢早朝疏》,也效法房师写了一份奏疏,想要请房师指正下。”
说完这些,张元忭掏出一份奏疏出来。
这下子罗万化和沈一贯都有些失笑。
他们也回忆起,当年苏泽刚入官场的时候,第一份奏疏就石破天惊,竟然被皇帝通过,从此开启了他传奇的官场生涯。
接过了张元忭的奏疏,苏泽仔细看了起来。
张元忭也是在翰林院研究过的。
翰林院中收录有朝臣的奏疏,张元忭专门研究了苏泽的奏疏,这份奏疏也是模仿苏泽奏疏风格所写的。
“臣本寒微,幸蒙天恩,得中一甲,授职翰林院。入值以来,夙夜兢惕,惟恐有负圣眷。然日随诸臣典校图籍、编纂文书之际,窃有所感,不敢不陈于陛下御前。”
“伏见我朝定制,新科进士除一甲三名即授翰林职、二甲选为庶吉士外,其余进士皆分派于各部、寺衙门观政。”
“此举大善!俾新进之士得亲睹衙门运作,知晓钱谷刑名、礼乐边备等实务,体察下情,洞悉政令所出,为他日任职地方或京曹打下根基。数月之观政,远胜闭门苦读十载,诚为培育干才之良法。”
“然反观翰林院、庶吉士,名虽清贵,职司实重文牍。”
“臣等终日伏案,或校古籍,或录起居,所涉者多为字句斟酌、典故考据。于国计民生之要务,如财赋如何征收、刑狱如何断决、河工如何兴修、边饷如何筹措等等,则如同隔岸观火,茫然不知端绪。”
“长此以往,恐徒有虚名而鲜有实济。”
紧接着,苏泽眼睛一亮,只见到张元忭写道:
“校书十年,不识吏事;观政三月,可悉民生。”
“若使翰林官员与庶吉士,亦能如诸进士一般,得此观政历练之机,明制度之实操,知政令之推演,洞悉诸部寺职责,则日后无论授职翰林修史备问、科道建言献策,抑或出为州县施政安民,皆能更有实绩,少蹈虚空。”
苏泽看完之后,对着张元忭问道:
“子荩,你文采斐然,这份奏疏写的可要比我当年的奏疏好多了。”
张元忭连忙说道:“房师可是折煞我了!”
苏泽说道:
“你既然称呼我一声师,那我今日也要说两句。”
苏泽看向张元忭说道:
“翰林乃是我大明储相之地,何也?”
“我大明文牍卷宗,皆存于翰林院中,当年高阁老、张阁老在翰林的时候,都是阅尽了前朝名臣的奏疏,知道了朝廷运转的奥秘,这才厚积薄发的。”
“不说两位阁老,当年我在翰林院中的时候,也是常泡在翰林院的书阁之中,两位同年可以佐证。”
罗万化和沈一贯也连连点头。
苏泽在翰林院中的时候,确实泡在翰林院的书阁之中,将历代名臣的奏议和内阁六部的奏议都看完了。
就连最爱读书的状元罗万化,也不得不承认苏泽在翰林院积累很多。
张元忭有些羞愧的低下头。
苏泽又说道:
“但是子烬你想要贴近实务,我倒是能理解,你奏疏说的也不错,很多翰林整日沉醉于案牍之间,以为这样就是治学,还经常抱怨朝廷不公平,不给他们出头的机会。”
“但论起朝政和实务来,他们又说不出什么,最后只能照搬祖宗旧制来压人。”
“此外,观政制度是好的,能让新科进士熟悉各衙门的运作,但是观政时间比较短,只有半年多的时间,而且进士们都愿意选择六部都察院这些衙门观政,将去到鸿胪寺通政使视作没有前途,这也是不好的风气。”
苏泽说道:“我倒是建议,子烬你在奏疏中,可以再大胆一点,提议改一改观政制度!”
“首先是允许新科进士都参加观政,你们一甲二甲的进士,也可以选择衙门观政。”
“观政期间拉长到一年整,也不要局限一个衙门,而是在几个衙门中轮流观政,视衙门繁简分别观政三个月到六个月。”
“翰林官和庶吉士观政的时候,依然挂在翰林院内,也能丢去翰林本业。特别是庶吉士,如果不愿意观政也不应该勉强,允许他们在翰林院读书准备馆选。”
“但是日后庶吉士的馆选,也要增加实务内容,以选拔能切合国政的人才。”
“子烬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