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尘埃落定 (第1/2页)
既然是久别重逢,那么米哈伊尔自然跟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聊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几乎是任何值得一说的事情全都要拿出来讲一讲。
说一说家乡那片米哈伊尔和杜尼娅小时候经常去玩的樱桃园,讲了讲周遭邻居们生活的变化,再谈一谈那些略有苦涩但同样有所希冀的时光………
坦白说,在如今的俄国,其实很难听得到太多积极向上的消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纵然许多人的日子已经很艰苦了,但随时可能会因为一些别的意外事件让日子更加难过。
而光是日子难过也就罢了,对于很多俄国人来说,他们不仅在受苦,而且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就是在受苦,换而言之,他们很少麻木地忍过去,而是真诚地面对苦难。
就像如今俄国广大的农奴们,即便他们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狭隘、称得上愚昧,但他们并非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仅仅这几年,俄国每年农奴暴动的次数几乎是数以千计。
严苛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都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性格,漫长的冬季和对苦难的认识也让斯拉夫人在心中挤压了火山一样的情绪。
反映到现实当中,东正教是基督教几个教派里最为冷酷的,社会上酗酒、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而无论男女,俄国人往往非常有自己的个性,情感激越,做起事情来不计后果。
而反映在文学当中,这种情绪就更是普遍,《静静的顿河》当中,里面的人似乎都无惧生死,无论是战争、疾病还是生老病死似乎都成了一件寻常的小事。
其它像《战争与和平》、《复活》、《童年》等等作品,里面似乎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各有各的痛苦和不幸,始终在一刻不停地反思着什么,但纵然历经千辛万苦,到头来得到的似乎依旧只有痛苦。
纵然是回归到了宗教救赎,他们的心真的就安定下来了吗?
又有谁能说老陀和老托笔下的那些人物,在大结局的时候真的得到了幸福?
所以真正让人苦涩和屈辱的是,这生活不是以所受苦难的奖赏结束,不是以歌剧那种壮观的尾声,而是以死亡结束。
这就是很多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命运。
总之,要是聊现实聊得太久,米哈伊尔跟自己的母亲和妹妹的心情不免就沉重了起来,因此等聊得差不多了的时候,米哈伊尔也是及时中止住了话题。
毕竟久别重逢,还是让这样喜悦的心情再持久一些吧。
至于说让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这段时间先住在哪,米哈伊尔在心里快速算了笔账后,马上就找出了二十卢布递了过去。
老实说,写作至今,米哈伊尔挣得不算多,好在是足够的节俭,加上近来又找到了组织,省下了很多饭钱,跟别林斯基他们打牌也赢了不少。
于是乎,在把钱递过去的那一刻,米哈伊尔也是颇为淡定的笑了笑,开口道:
“妈妈,杜尼娅,这笔钱你们先拿着,我知道一家还不错的旅馆,你们就在那里先住上一段时间吧,期间还有什么花费就告诉我吧,我这里还有很多。”
嗯,除了继续写稿以外,我还有德米储备金,耐绿王帕纳耶夫储备金,屠格涅夫日期限定版储备金,别林斯基和涅克拉索夫………算了算了,都是穷哥们,他们两个算不上什么储备金。
米哈伊尔这么盘算的时候,他的妈妈表现得很是高兴,一下子就相信了米哈伊尔的说辞,倒是他的妹妹杜尼娅则是用略带怀疑的眼神看了米哈伊尔一眼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