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三支令箭 (第1/2页)
万象宫的铜鹤香炉飘出最后一缕沉水香,赵庆躺在金丝楠木榻上,望着穹顶五族图腾交织的太阳纹章,喉间发出断断续续的咳嗽。三年前征讨暗黑君主时中了邪毒,虽经胡族巫女百计延命,此刻也到了油尽灯枯之时。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已是寅时三刻,他颤抖着从枕下摸出三支鎏金令箭,唤来跪在榻前的太子赵凛。
“阿凛...“赵庆握住儿子的手,指节瘦得硌人,“这第一支令箭,刻的是'天下归一'。秦、凉、南汉虽已势弱,但匈奴余孽仍在漠北游荡,北凉巫蛊阴魂不散。记住,真正的太平不是靠城墙堆砌,而是让四方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话音未落,剧烈的咳嗽震得锦被滑落,暗红血迹在素白丝帕上晕染开来。
赵凛强忍泪水,将令箭贴在心口:“儿臣定不负父汗遗志!“他看着父亲凹陷的眼窝里,那双曾在战场上威慑敌胆的眼睛,如今只剩下温和的期许。
“第二支...“赵庆艰难地举起刻着“仁政爱民“的令箭,“治国如烹小鲜。你看这北境新城,每一块砖都沾着百姓的血汗。当年推行军垦,有人说我太宽厚,可若不是让五族都能吃饱饭,哪来今日的大赵铁骑?“他忽然想起什么,摸索着从枕边取出一卷泛黄的竹简,“这是《五族通商录》,你要细读,商贸通达之处,便是战火难燃之地。“
赵凛展开竹简,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有父亲用朱砂写下的“轻徭薄赋“四字,墨迹力透纸背。恍惚间,他仿佛看见父亲顶着风雪巡视垦荒营地,亲自给冻僵的牧民披上羊皮袄;又或是在文渊阁与各族学者彻夜辩论,只为敲定一条公平的律法。
最后一支令箭刻着“贤嗣永昌“,赵庆将它轻轻放在儿子掌心,声音已如游丝:“选接班人,要看他有没有'三心'——对百姓有恻隐心,对臣属有包容心,对天下有敬畏心。当年我收服五族,靠的不是刀剑,是让他们知道,跟着赵氏能活得堂堂正正...“他的目光突然变得清明,望向窗外渐白的天际,“阿凛,你看那朝阳...“
话音戛然而止,赵庆的手无力垂下,令箭坠落在地,发出清脆的声响。守在殿外的五族大臣们听见哭声,纷纷冲进殿内。乌雅娜摘下白鹿皮披风,轻轻覆盖在赵庆身上;卑族老工匠颤抖着抚摸令箭,浑浊的泪水滴在“天下归一“的刻纹上;胡族巫女们开始吟唱古老的安魂曲,歌声中带着草原的呜咽。
赵凛跪在父亲遗体前,将三支令箭郑重收入檀木匣。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不再是那个跟着鸿鹄军驰骋疆场的少年,而是肩负着父亲遗愿、五族期盼的大赵皇帝。登基大典那日,他没有按照惯例戴上纯金冕旒,而是选择了五族合金打造的头冠,冠顶镶嵌的白鹿玉、玄铁珠、巫蛊石、火焰晶、盾形纹,象征着五族共治的承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