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大楚帝国 (第2/2页)
在治国理政上,楚昭更是将“仁政爱民“贯彻到底。他废除了赵凛时期严苛的商税,推行“三十税一“的轻赋政策;设立“楚青天“巡视制度,派御史微服私访,严查地方官吏贪腐;还在长安修建“五族学院“,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学均可入学。有次,一名卑族铁匠因发明新式农具,竟被破格提拔为工部侍郎,此事传遍天下,引得四方贤才纷纷来投。
夜深人静时,楚昭常独自坐在书房,对着三支令箭沉思。令箭上的鎏金已有些许磨损,但“天下归一“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他命人将父亲赵凛的治国方略编纂成册,命名为《凛鉴》,要求皇子皇孙必读。“记住,“他对太子楚承说道,“这三支令箭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悬在我们头顶的明镜。“
楚国的崛起如旭日东升,引得四方侧目。秦国表面遣使修好,实则在边境增兵;北凉残余势力蠢蠢欲动,暗中联络江湖门派;就连远在江南的南汉旧部,也开始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面对复杂的局势,楚昭始终保持清醒,他以令箭为指引,对内励精图治,对外恩威并施。
五年后的秋日,楚昭登上新建的观星台。台下,五族百姓载歌载舞,市场上货物流通,学堂里书声琅琅。他抚摸着腰间的螭纹玉佩,又望了望怀中的三支令箭,嘴角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时的楚国,已不再是那个因君主昏聩而濒临灭亡的国家,而是如凤凰涅槃般,成为让天下瞩目的新生帝国。而那三支令箭,将继续指引着楚国的未来,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