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学生抠细节,老戏骨加持! (第1/2页)
越是学院派的大学生作品,越喜欢在拍摄过程中抠细节。
没办法。
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呀,总不能不听老师话吧?
越轴之中的“轴”,指的是轴线。
这条轴线不是在镜头里,其实是在观众的心里。
用最简单、大家都能听懂的话来举例……
拍摄一场男女两人吃饭聊天的戏。
镜头里:
男人——(桌子)——女人
男人在画面的左边。
女人在画面的右边。
两人之间就存在着左右分明的轴线。
这场戏中,若是镜头要切换到男人的正脸。
男人的正脸也一定会出现在画面左边!
女人的虚影则是一定会出现在画面的右边!
保持左右关系位置不变。
也就是保持观众心中的这条“轴线”没有被打破。
若是突然位置换了,就是越轴,或者叫跳轴。
林羽上学刚学摄像课的时候,对此十分不屑。
心里总是想……
我打破了能怎么样呢?
我就反复越轴了,又能怎么样呢?
我拍出来的东西就不能看了?
经过多次课上公开播放的拷打,林羽当年才悟了。
能怎么样?
确实不会死。
就是没内味!
像是糖醋里脊里没放醋,包子里没放馅儿一样。
这条轴线在一场戏里,是不是永远不能被打破?
其实也不是。
又很多种合理变化轴线的方法。
比如引入第三个人,或者切一个空镜头,切一个东西的特写等等。
还有的导演喜欢专门用越轴的方式,来强调人物内心的变化。
人物要发怒的时候,人物撒弥天大谎的时候,人物心里开始变质的时候……巴拉巴拉一大堆。
那为什么学生要严格遵循不能越轴的标准?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
不然呢?
你要给摄像课的老师看什么?
看你影帝级别的演技?
宁就是个学生!
看你无敌后期的特效?
宁就是个手残的学生!
看你氛围感十足的道具、妆造、置景?
宁就是个手残的穷学生!
除了能让老师夸夸你的轴线把握的很好,远全中近特镜头接的不错。
还能看你什么呢!
像林羽他们组这样的草台班子,已经算是超豪华学生小组了!
起码各个位置上,都有同学能站出来盯着。
还能够有办法拉来群众演员,和挑选主要演员。
大部分学生小组,还想挑?
演员能凑够人数,拍出来的东西能凑够时长,已经算是万幸。
根本没资格谈什么条件好与坏!
林羽有机会看着王彪再演一遍,真觉得他们小组握了一把的炸弹。
彪哥演技真强啊!
林羽可是看过原版电影的人,竟然丝毫不觉得出戏。
可见。
王彪的演技有多赞。
不止林羽一个人这么觉得,现场的其他学生们也是如此。
“咔!”
“非常好,一条过!”
“王老师,接下来要辛苦了,因为我们要拍一遍完成的打戏。”
“中间如果如果不是台词出错、走位不准、笑场等问题。”
“我们都坚持一遍演完,可以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