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马伏山纪事 > 第二百六十四章 家国情怀

第二百六十四章 家国情怀

第二百六十四章 家国情怀 (第1/2页)

五一劳动节下午四点,我恋恋不舍地与扬媚姑娘离开故宫,跨出午门,站在天安门城楼前,朱红宫墙与金黄琉璃瓦交相辉映,这座始建于明朝,见证数百年风云的建筑,瞬间将人拉进历史的纵深。登楼后,目光越过长安街,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伟人纪念堂清晰可见,指尖轻触斑驳的汉白玉栏杆,仿佛感受到过往岁月里的庄严与力量——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的庄严宣告,到如今国家庆典的盛大场面,这里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精神地标。
  
  参观时,讲解员提及的细节特别动人:城楼内悬挂的新中国开国领袖画像每年更换,每一笔色彩都经过精心调配;厅内陈列的历史照片,记录着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关键瞬间。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以前从课本上读到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真实印记,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家”二字的厚重分量。
  
  走出天安门城楼,内心满是震撼与敬畏。天安门城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无数先辈奋斗的见证,是当代人传承历史使命的起点。它让我明白,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唯有脚踏实地,心怀担当,才能不负这份沉甸甸的历史嘱托。
  
  我们沿着中轴线过金水桥,穿过笔直宽阔的长安街,来到广场中央,这里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以洁白的汉白玉铸就,高37.94米的碑体庄重挺拔,正面“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背面则镌刻着记录百年抗争史的碑文,无声地诉说着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英雄史诗。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核心亮点。从“虎门销烟”到“胜利渡长江”,用写实的艺术手法定格了中国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的关键瞬间,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先辈的热血与信念。
  
  走进纪念碑,脚步会不自觉地放轻。仰头凝视浮雕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冲锋陷阵的战士,有支援前线的百姓,他们的神情里满是坚毅与无畏。那一刻,课本里的历史不再遥远,那些抽象的英雄,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为家国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指尖轻触冰凉的碑体,仿佛能够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的深刻含义。
  
  离开时,回望阳光下的雄伟纪念碑,心中满是崇敬与感恩。它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更是一座精神灯塔,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更要以先辈为榜样,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因为伟人纪念堂正在维修,我们没有机会参观。便站里在广场,参观了黄昏时降国旗仪式。一场涤荡心灵的家国礼赞开始了,那是在暮色将至时,天安门广场已庄严肃静。当身着橄榄绿军装的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步伐,从城楼走出,整齐的脚步声在广场上回荡,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面即将降下的五星红旗。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国旗在夕阳想余辉中缓缓下落,护旗手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力,饱含对国旗的敬畏。我与人们一起,自发肃立,保持肃静。当国旗最终平稳地落在护旗手手中,折叠成规整的菱形时,整个过程庄严得让人屏息,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在心底翻涌。这面国旗,承载着无数先辈的牺牲,也象征着当下国家安宁与力量。
  
  仪式结束后,人群久久未散。我感觉意犹未尽。这场短暂的降旗仪式,早已超越了我们来此打卡的意义。它象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让我真切感受到个体一国家的紧密联结。原来,对家国的热爱,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亲眼见证国旗起落时,心中那份滚烫的共情与骄傲。
  
  我与扬媚姑娘参加了天安门广场降国旗的仪式后,再折回天安门前,站在这人间天堂般的夜色里,观赏美丽风光。观赏夜景,是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光影的碰撞。而音乐喷泉的律动,则让这份视觉震撼多了一层听觉共鸣,两种体验叠加,让我们其实感受到“大国气象”的具体模样。
  
  夜色里的天安门,城楼在暖黄色的灯光下象镀了一层金边,国徽与红旗的轮廓清晰而又庄重,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当音乐喷泉随旋律起伏,水柱时而舒展如丝绸,时而挺拔似利剑。灯光还会给水染上不同色彩。此时,再看对面的天安门,古老建筑与灵动水景相映,既有庄严肃穆的敬畏感,又有现代艺术带来的轻松愉悦,让我们忍不住放慢脚步,享受这份独属于这里宏大而细腻的风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