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皇帝的秘密 (第1/2页)
晋王当面,上呈了国子监大学士的题目方案。
皇帝平和的看着。
表情没有任何的变化。
“这个题目,是众位大学士推崇的吗?”皇帝询问。
“是儿臣在诸多题目中择取后,与各位大学士商榷,觉得此题,能激起大虞士子的爱国情怀,于天下读书人,也是一种砥砺。”晋王回答道。
“大虞丢了块山河,所以咏叹山河。”皇帝点了点头,“你干得不错。”
“谢父皇夸奖,儿臣德薄功微,全仗各大学士的指教。”晋王谦虚道。
同时,那稍有紧张的心也安定了一些。
是父亲没看出来,还是自己和各位大学士做的够自然?
不可能是前者,后者也没道理。
“咏叹河川不错,限定为赤水河,有些狭隘了,各位学子来自的地方,必然都有一条哺育他的大河。况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见过赤水河,这对没见过赤水的学子,不太公平。”皇帝分析后道,“那就按照提案之一,但凡以大虞的河为旨,就是扣题。”
大学士给了两个方案,咏赤水河,或者所有河。
皇帝择取了后面一条。
原本只考赤水,对于宋时安还有点‘偏袒’,毕竟他刚从那边回来。
当然,大学士们都做过背调,孙谦早就去过赤水河,并且还留有诗篇。
绝对不可能给他挖坑的。
这下子,所有河都行,那宋时安又要被削一番了。
但无论怎么说,只要是这个题目,就一定是炫耀文笔才华,就是给孙谦定制的辞赋第一。
要论深度,论思想,谁能比得过《劝学》?
可以‘河’为题,是很难开辟新的思想深度的,无非是家国,无非是乡土,以及马屁文学,一切战术转歌颂君主。
这毫无疑问的,比文采。
而文采,京都学子,乃至天下学子中,孙谦便是绝佳。
哪怕真的有比他强的,你家里几个三公?
“遵命。”晋王道。
“至于这策论的题目,还可以。”皇帝在点评过后,让陈宝将一本奏折夹子,递到了他手中,并说道,“但今年的策论,就按照这个来吧,你去与国子监的大人们商量一下。”
“父皇定下的,就是最好的策论考题。”晋王道。
“那你看一下呢。”皇帝说。
“是。”
晋王打开册子,在看到题目后,明显的一怔。
竟然是这个题目……
父皇,你到底在想什么?
“子裕,宋时安此次科考,是在狱中,颇为特殊。你又主科考,或可抽空前去,稍作慰问。”皇帝随和的说道。
晋王顿了一下,有些为难道:“回陛下,值此特殊时刻,儿臣要不要避嫌一下?”
“没有什么嫌的。”皇帝道,“你若有空,就去一下,若主持科考工作太忙,那就算了。”
“遵命,父皇。”
“好,你去吧。”
“儿臣,告退。”
一拜后,晋王离开了殿里。
在彻底远去后,皇帝问一旁的陈宝:“你说,朕的这位儿子,会去见宋时安吗?”
这是皇帝主动的提点。
宋时安要出狱了,你过去收复一下人心,赚点他的好感。
虽然不能让他成为晋王党,至少关系不会太僵。
“陛下,奴婢猜不到,科考在即,晋王殿下如若有真的余力,应当会……”
“他不会去。”
皇帝想也不想,直接判断道。
陈宝没话说了。
如果是下了命令,晋王必须得去。
如果是给他这样一个选择,那他还真的不能去。
政治,最忌讳的就是首鼠两端,三心二意。
只会让追随者,没有安全感。
“你觉得这科考题目如何?”皇帝又问,“辞赋的。”
陈宝在斟酌后,如实的说道:“那些大学士们,恐怕是想让孙谦赢。”
这次的科考,早就超出考试本身了。
宋时安和孙谦,只要文章质量够,那就是稳妥的状元候选人。
谁成为状元,谁是榜眼,现实意义其实根本不大。
都是进士前几,都是前途无量,官能做得多大,还得看后续如何。
但象征意义,太强了。
因为党争存在,这个新生代的文坛领袖,就成了政治博弈的又一战场。
皇帝是要用宋时安,为什么不直接就给宋时安内定个状元呢?
以往那还真的行。
可现在,这一次区区的会试考试,被彻底放大,让全天下的人去见证。
两个人的文章,整个大虞都在看。
就好比一场拳击比赛,其中一人挨了无数拳,都快被打死了,最后裁判还硬着头皮把那人的手臂一举:你是冠军。
这他妈是88年南朝鲜奥运会。
当皇帝,还是要脸的。
“那晋王。”睥睨的看着陈宝,皇帝冷若寒霜道,“为何要这样出题?”
“……”陈宝低下了头,战战兢兢道,“殿下他可能是被架着…没办法了。”
“这次是没办法,先前朕亲定了解元,他为何不选择宋时安?”皇帝问。
“先前……”陈宝有了预感,头低得更低,“先前晋王可能是…害怕有拉拢朝臣的嫌疑,不敢做错。”
“可他,去拉拢孙谦了。”
平静的说完这番话后,皇帝转回头,看向了前方。
而后,突然攥紧拳头,盛怒道:“他!就是要跟他老子对着干!”
………
司徒府,书房。
孙谦和孙司徒对着案,讨论科考。
这时,孙恒走了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