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伏旱魃 (第2/2页)
“嗡……”
归尘剑发出一声低沉如龙吟般的轻颤。剑格处,开阳星的光芒陡然大盛!深蓝的光晕瞬间扩散开来,如同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清晰地照亮了赵清真的面庞和膝前一小片布满灰尘的地面。更为奇异的是,这蓝光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如同活物般,微微地、持续地向着土地庙的一个角落方向偏转、牵引!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连接着开阳星宝石与那个方向的地下深处。
“水脉牵引?”赵清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归尘剑乃师门重宝,剑格七星对应天地诸元,这坎水蓝石对水行灵机感应最为敏锐。如此强烈的共鸣与指向……这废弃土地庙的地下深处,必然存在着一股尚未枯竭、甚至颇为丰沛的地下水脉!
他不再迟疑,一手持剑,剑尖斜指地面,那幽蓝的光芒如同实质的探针。另一只手掐了个寻龙点穴的指诀,指尖萦绕着淡淡清气。循着蓝光牵引的方向,他无声地穿过倾倒的供桌和散落的瓦砾,走向庙宇后墙最阴暗的角落。
那里堆满了朽坏的梁木和厚厚的浮土,是整座破庙最不起眼的地方。然而,当赵清真靠近,手中归尘剑的蓝光骤然变得明亮而稳定,剑身传来的震颤也更加清晰,如同脉搏的跳动,沉稳有力。他蹲下身,拨开一层浮土和腐烂的木屑,指尖触碰到下方坚实而冰冷的地面。真气顺着指尖丝丝缕缕地渗入地下,如同无形的根须向下探索。
泥土的阻隔感、石块的坚硬感……层层深入。突然,那丝真气猛地一沉,仿佛穿透了一层无形的隔膜,一股浩瀚、沉凝、带着大地厚重气息的凉意瞬间反涌上来!这凉意精纯无比,蕴含着勃勃生机,与归尘剑开阳星坎水蓝石的感应完美契合。
找到了!就在这破庙之下,不过数丈深处,一股潜流涌动的地下水脉正无声流淌!
赵清真心中澄明。这绝非偶然。归尘剑的异动,坎水蓝石的指引,皆因感应到此地水行灵机的异常聚集。这或许便是此地旱魃肆虐之下,天地间尚存的一线生机所在?他缓缓收回真气,归尘剑的蓝光也随之渐渐收敛,恢复成深邃的幽蓝,只是那股稳定的脉动感依旧清晰。
他站起身,目光穿透破庙残壁的缝隙,望向外面漆黑如墨的夜空。繁星在闷热的空气里模糊闪烁。这深藏地下的水源,是造化留给这片干渴大地的最后生机,还是……某种更深层次因果的起点?
---
次日清晨,阳光依旧毒辣,空气像凝固的热油。赵清真再次踏入府城,寻到了昨日那老农李三槐所在的城西破落棚户区。低矮的土坯房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和淡淡的汗馊味。
李三槐的家更是家徒四壁。他正佝偻着背,小心翼翼地从墙角一个破瓦罐里,舀出浑浊得发黄的一小瓢水,倒入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里。水瓢抖得厉害,浑浊的水面晃动着,映出他愁苦绝望的脸。一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缩在角落的草席上,眼巴巴地看着那碗水,舔着干裂的嘴唇。
“李老丈。”赵清真的声音在门口响起。
李三槐猛地一颤,浑浊的水洒出几滴,落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就蒸腾起一丝白汽。他抬头看见是赵清真,愣了一下,随即慌忙放下水瓢,局促地搓着枯瘦的手:“道…道长!您…您怎么来了?快,快请进来坐…”他环顾四周,连一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脸上满是窘迫。
“不必客气。”赵清真迈步进来,目光扫过屋内,最后落在那碗浑浊的水上,眉头微不可察地蹙了一下,“老丈,贫道昨日观你田地方位,离城西那座废弃的土地庙不远?”
“是…是哩,”李三槐连忙点头,提到田地,脸上愁容更甚,“就在庙后头不远。唉,那点子地,如今也快成焦土了…”他指着墙角一个破麻袋,“您看,昨儿个俺不死心,又去田里扒拉,就…就扒出这点东西。”
赵清真走近,蹲下身,解开麻袋口。里面是几株枯黄的麦苗,根部带着干硬的土块。他捻起一株,指尖在枯叶和根茎处细细探查。枯叶背面,极其隐蔽的叶脉缝隙里,粘附着一些比芝麻粒还小的、灰白色的虫卵。而在干裂的根茎泥土里,他敏锐地察觉到一丝极其微弱的、几乎被旱气掩盖的土腥骚动——那是某种虫豸在地下深处活动留下的、难以察觉的气息。
“老丈,”赵清真的声音带着一丝凝重,“旱情酷烈,但祸根,恐不止于天时。你这田里,怕是早已埋下了虫患之种。这虫卵,还有这土下的动静…”他指着麻袋里的麦苗和泥土。
李三槐凑近了,浑浊的老眼努力辨认着叶背那些微小的白点,又仔细嗅了嗅泥土,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蛹…蛹子?地…地老虎?天爷啊!”他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绝望地瘫坐在地上,双手抱住了头,“完了…全完了!旱灾加虫灾…这是老天爷要收人啊!俺…俺们可怎么活啊!”角落里的小女孩被爷爷的样子吓到,“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老丈莫急。”赵清真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仿佛能驱散绝望的阴霾,“虫患初萌,尚可抑制。当务之急,需引水灌溉,暂缓旱情,同时清除虫卵,深翻土地,曝晒虫蛹,或可扼杀于未发之时。”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贫道昨夜于城郊废弃土地庙处,感应到地气有异,其下或有深藏之水脉。若能掘井引水,或可解燃眉之急,亦能冲刷土壤,抑制地下虫豸。”
“掘…掘井?”李三槐猛地抬起头,眼中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火苗,但随即又被更深的愁苦取代,“道长…您…您说的是真的?那土地庙…真能打出水来?可…可那得请人,得买辘轳绳索,得费老鼻子力气…俺…俺们哪里还有钱?连口水都快喝不上了啊…”他环顾空荡荡的屋子,又看看哭泣的小孙女,那点刚燃起的火星迅速黯淡下去,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就在这时,棚户区狭窄泥泞的巷道外,忽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鼓乐笙箫之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此地的死寂,透着一股与周遭苦难格格不入的浮华与喜庆。
“快去看啊!周公子请回祥瑞了!”
“好大的排场!听说花了上千两雪花银呢!”
“什么宝贝?真能求来雨?”
嘈杂的人声和脚步声向着巷口涌去。
赵清真起身,走到门口。只见巷口通往主街的方向,已被看热闹的人群堵得水泄不通。一支颇为招摇的队伍正缓缓行来:几个青衣小帽的家丁在前面吆喝着开道,后面跟着吹鼓手,卖力地吹奏着欢快的调子。队伍中央,四个壮汉小心翼翼抬着一顶敞开的、铺着红绒布的步辇。步辇之上,稳稳安放着一件东西。
那物件约莫三尺高下,通体由整块上乘的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细腻,在毒辣的阳光下流转着柔和的光晕。造型是一条盘曲的螭龙,龙首昂扬向天,龙口大张,作吞云吐雾状,龙身线条流畅有力,鳞爪飞扬,工艺堪称精湛。螭龙下方雕琢着翻腾的云海,云气缭绕,似有无尽水汽氤氲其中。整件玉雕宝光莹然,气象不凡,透着一股富贵逼人的“祥瑞”之气。
步辇旁,骑着高头大马、一身簇新锦袍的,正是周世显。他满面春风,顾盼自雄,享受着街道两旁人群投来的或敬畏、或羡慕、或麻木的目光,仿佛自己真成了拯救黎民于水火的活神仙。他特意让队伍在棚户区这最破败的巷口多停留了一会儿,目光扫过那些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面孔,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弧度。
“诸位乡亲父老!”周世显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刻意的矜持与炫耀,“天降大旱,我周世显亦是忧心如焚!为祈甘霖,泽被苍生,本少爷不惜重金,远赴南阳,请得这尊上古‘螭龙吞云’玉雕!此乃上古祥瑞,有沟通天地、兴云布雨之无上威能!今日请回府中,虔诚供奉,不日必有甘霖普降!我周家,自当为河南府万民福祉,竭尽全力!”他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仿佛昨日当街鞭打老农、斥责道士的并非他本人。
人群爆发出参差不齐的附和声,大多是周家的佃户或依附者。但更多穷苦百姓只是麻木地看着,眼神空洞,那价值连城的玉雕,于他们干裂的喉咙和焦渴的田地,遥远得如同天上的星辰。
周世显的目光,如同鹰隼般锐利地扫过人群,最终,精准地锁定了站在破败棚屋门口的赵清真。他嘴角那丝得意的弧度骤然扩大,变成了毫不掩饰的、充满挑衅和讥诮的笑容。
“哟!”他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夸张的惊讶,清晰地穿透了鼓乐声,传到赵清真和李三槐耳中,“这不是昨日那位悲天悯人、指点江山的‘有道高真’吗?怎么,今日屈尊降贵,也来瞻仰我这‘铜臭’换来的祥瑞了?”
他故意勒住马缰,让马匹停在巷口正对着赵清真方向的位置,居高临下地俯视着,眼神里的轻蔑几乎要溢出来。
赵清真静静地站着,青灰色的道袍在灼热的风中纹丝不动。他平静地迎着周世显充满恶意和嘲讽的目光,脸上没有任何被激怒的迹象,眼神深邃如古潭,映着那尊价值连城的玉雕和马上骄横的公子,也映着周遭的苦难与麻木。归尘剑安静地负在他背上,剑格处的七星宝石,在烈日的强光下,唯有开阳星宝石,似乎又极其微弱地闪动了一下幽光,旋即隐没。
他没有反驳一个字,只是在那片刺耳的哄笑声中,微微侧首,对身后绝望颤抖的李三槐,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平静而清晰的声音说:
“老丈,信我。召集人手,带上能挖土的家什,去土地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