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毒泉诡蜮 (第1/2页)
离了大理风花雪月之地,赵清真一路西行,越过澜沧江天险,地势渐次抬升,山川风貌又为之一变。此地已属永昌府地界,群山巍峨,峡谷深切,怒江、澜沧江并流南下,气势磅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气息,地热资源丰富,温泉众多,但也潜藏着诸多凶险,所谓“毒泉蜮影”、“翡翠矿魅”等传说,便多源于此等险峻环境。
他依照舆图与沿途打听,首先前往的,便是传闻中有“哑泉”与“毒蜮”出没的怒江支流,一处名为“瘴疠谷”的地方。此地乃是由几条深邃峡谷交汇而成,终年雾气弥漫,不见天日,谷中植被繁茂却形态怪异,色彩斑斓的菌类与扭曲的藤蔓随处可见,散发出甜腻中带着腐朽的气息。
尚未深入谷中,赵清真便感觉到一股混杂着重金属腥气与某种生物毒素的异味扑面而来,寻常人闻之恐怕立觉头晕目眩。他神识扫过,发现谷底深处,确有数眼泉涌,泉水并非清澈,而是呈现出诡异的碧绿色或赤红色,咕嘟咕嘟地冒着气泡,周围寸草不生,岩石都被腐蚀得坑坑洼洼。这便是“哑泉”,实为富含砷、汞等剧毒矿物质的矿泉。
而世人提及的“含沙射影之蜮”,赵清真略一探查,便明了其本质。那并非什么三足蛤蟆精怪,而是一种栖息于毒泉附近湿泥中的特异毒虫,其形如蜈蚣,却细小如发丝,通体透明,难以察觉。此虫畏光,常潜伏于泥沼阴影或泉水溅起的水雾之中,其身具奇毒,且能感知生物体温与气息,一旦有活物靠近,便会激.射而出,其速极快,如同“含沙射影”,若被其刺中,毒素入体,初时麻痹,继而皮肤溃烂,神经受损,重者确可致命,且因其细小,伤口难寻,故被乡民传得神乎其神。
此等毒虫,虽非妖邪,但其危害更甚于寻常精怪,因其无灵智,只凭本能,且繁衍迅速,防不胜防。
赵清真立于谷口,并未贸然深入。他观察地势,发现这几眼毒泉所处的位置,恰是几条细小地脉的交汇点,地底深处的地热活动将深层的有毒矿物质带上地表,形成了毒泉,也滋养了那种特异毒虫的生存环境。若要根治,要么封堵泉眼,要么改变地脉流向,要么……净化毒素。
封堵或改脉,工程浩大,且可能引发不可预知的地质变化,非上策。赵清真选择的是最后一种,也是最考验修为的一种——净化。
他寻了一处高地盘膝坐下,归尘剑横于膝前,双目微阖,心神沉入那玄妙的“归墟之心”境界。与之前斩妖除魔、安抚怨灵不同,此次他要做的,是以自身道境,引动天地法则,对这谷中的剧毒物质进行一场本质上的“化归”与“转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他心中默诵《道德经》篇章,自身那蕴含“归墟衍生”之妙的真元开始缓缓流转,与周遭天地水汽、地脉气息相呼应。他并非强行驱散或中和毒素,而是试图引导、模拟那“水”之德性,包容、净化、乃至转化这些剧毒之物。
只见他周身渐渐泛起一层朦胧的、仿佛由无数细微水汽构成的混沌光晕。这光晕缓缓扩散,如同涟漪般,向着山谷深处弥漫而去。
光晕所过之处,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甜腻腐朽气息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洗涤,变得清新了许多。地面上那些色彩斑斓的毒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枯萎、化为灰烬。扭曲的藤蔓也停止了蠕动,逐渐失去活性。
当那混沌光晕接触到碧绿、赤红的毒泉时,奇异的变化发生了。翻涌的毒泉仿佛被投入了某种净化剂,剧烈的冒泡现象逐渐平息,水色开始由诡异的鲜艳向浑浊,再向澄清转变!水中的砷、汞等重金属离子以及各种复杂的矿物质毒素,在归墟真元的引导下,其分子结构被微妙地改变、分解,或是沉淀下来,或是转化为相对无害的其他化合物。
而那些潜藏在泥沼、水雾中的透明毒虫,在接触到这蕴含“净化”与“生机”意味的混沌光晕时,如同遇到了天敌,纷纷从隐匿处钻出,痛苦地扭动身体,它们体内的毒素结构被破坏,生命力迅速流逝,最终也化为尘埃,重归大地。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莫一个时辰。当赵清真缓缓收功,睁开双眼时,整个“瘴疠谷”已然面貌一新。虽然依旧雾气氤氲(此地气候使然),但那令人不适的毒瘴已彻底消失,空气变得湿润而清新。那几眼毒泉,虽未变成甘泉,却也清澈见底,不再散发毒气,勉强可称得上是富含矿物质的“温泉”了。谷中的植被虽一时未能恢复,但那股死寂与妖异之感已荡然无存。
解决了“毒泉蜮影”之患,赵清真并未停留,继续向永昌府腹地,那以翡翠闻名的腾越(今腾冲)方向行去。
腾越之地,群山环抱,翡翠矿坑遍布,赌石之风盛行,也因此衍生出无数光怪陆离的传说,“翡翠矿魅”、“翡翠显灵”便是其中流传最广者。
他并未直接前往那些大型的、被各大商帮把控的矿场,而是根据一些零星的、来自底层矿工的口述,找到了一处位于深山、已然废弃多年的老矿坑。据说,此地数十年前曾发生过大规模坍塌,埋没了数十名矿工,自此之后,便常有怪事发生,夜半能闻矿洞深处传来哭泣与敲击岩石之声,偶有胆大者或落魄之人进去探寻,要么一无所获,要么便精神恍惚地出来,胡言乱语几日便暴毙身亡,身上无伤,却冰冷僵硬,被称为“被矿魅吸走了魂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