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填补空白 (第1/2页)
陈识趁热打铁,在会上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小会议室,“同志们……咱们这两仗打得漂亮,但绝不能松劲儿。我想了几点,大家议议。”
所有人多的目光落在陈识的身上。
陈识伸出三根手指,“第一……咱们得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毛病改改。
我提议,建立个‘重点区域、高发案件定期研判’的机制……每周抽个半天,把各中队碰到的棘手案子、摸到的可疑线索,甭管大小,都摆到桌面上唠唠。
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咱们这么多老刑侦,凑一块儿,说不定谁一句话就能点醒梦中人。”
他这话说得实在,底下不少人点头。
以前各干各的,信息不通,确实容易走弯路。
“第二……”
陈识放下第二根手指,“那些积压的老案、悬案,不能总让它们躺在档案室里吃灰。
我琢磨着,咱们成立个‘旧案复查小组’,不一定非要专职,就利用研判会或者空闲时间,把旧卷宗翻出来,用咱们现在的新思路、新发现,重新过一遍筛子。也许当年忽略的某个细节,现在看就是关键突破口。”
这话让一些老刑警眼里有了光。
谁手里没几件想起来就憋屈的旧案?能有机会重启,自然是好事。
“第三……”陈识放下最后一根手指,目光扫过全场,“咱们刑侦大队不能关起门来搞案子……要加强和各派出所、治安队、甚至街道居委会的联系,他们扎根基层,眼睛亮,耳朵灵,很多咱们摸不着的信息,他们可能门儿清,把这股力量用起来,咱们的线索来源就能宽得多。”
他顿了顿,总结道:“总之一句话,咱们以后办案,要更讲究方法,更依靠集体,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家觉得怎么样?”
这三点设想,既具体又长远,没有空喊口号,句句都说在了点子上。
会议室里响起了比刚才热烈得多的掌声,连周建国都跟着拍了几下巴掌,虽然脸上还是那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但眼神里的认同是藏不住的。
孙明指导员适时补充,“陈队长的想法很好,我完全赞成。咱们刑侦大队,就得有股子不断向上的精气神!”
会议结束后,陈识雷厉风行,立刻着手落实。
“定期研判机制”第一个被提上日程。
第一次研判会就在第二天下午举行……陈识特意让孙明弄来了一块大黑板和一盒粉笔,会上,各中队把近期遇到的难题、可疑的线索一一列出。
轮到周建国,他叼着烟,眯着眼看着黑板上西河沿那片区域,用粉笔在上面画了几个圈,“这片儿,除了丢自行车,最近还有几起入室偷鸡摸狗的,虽然案值不大,但闹得人心惶惶。我总觉得……这手法有点熟,像是‘土拨鼠’那小子又出来了。”
“土拨鼠?”陈识看向孙明。
孙明解释道:“是个老贼,姓杜,叫杜老蔫儿,外号‘土拨鼠’,专挑平房大院晚上溜门撬锁,偷点零钱、粮票、吃食,手法利落,反侦察意识强,抓过他两次,都因为证据不足或者案值太小,关不了多久就放了……消停了一阵子,看来是又憋不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