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风云初定后的朝堂波澜 (第1/2页)
庆功与隐患初显
皇宫内一片欢腾,政变被成功平定,李豫站在宫殿之上,接受着群臣的朝拜与祝贺。
“陛下英明神武,一举平定叛乱,实乃我大唐之幸!”宰相裴冕率先开口,声音洪亮。
众臣纷纷附和,一时间赞颂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李豫却并未被这表面的喜庆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场胜利背后隐藏着诸多隐患。
“此次虽平定了叛乱,但朝堂之上仍有不少心怀不轨之人。诸位爱卿,切不可掉以轻心。”李豫目光扫视着群臣,严肃地说道。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突然响起:“陛下,此次平乱功臣众多,当论功行赏,以彰陛下圣明。”说话的是御史大夫萧昕。
李豫微微点头,“此事朕自会安排。不过,赏赐之事需谨慎,不可让有功之人寒心,也不能让别有用心之人有机可乘。”
论功行赏的难题
接下来的几日,李豫和大臣们开始商议论功行赏之事。但这并非易事,各方利益交织,让整个过程充满了争议。
“陛下,此次平乱,禁军将领程元振功劳最大,应给予重赏。”一位大臣说道。
然而,另一位大臣却提出异议:“程元振虽有功劳,但他平日里行事嚣张,树敌众多,若给予他过高的赏赐,恐会引起其他将领的不满。”
李豫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性。“程元振之功不可没,但赏赐需适度。另外,对于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朕、为平乱出谋划策的文官们,也不能忽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份赏罚名单。程元振被提升为骠骑大将军,其他有功的将领和文官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而那些参与叛乱的权臣及其党羽,则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后宫的新动向
在朝堂为论功行赏之事忙得不可开交时,后宫也有了新的动向。丽妃自认为在此次政变中支持李豫有功,开始变得更加骄纵。
“哼,此次若不是本宫在背后支持陛下,哪有这么容易平定叛乱。”丽妃在自己的宫殿中得意地说道。
她的贴身宫女提醒道:“娘娘,还是低调些为好,以免引起他人嫉妒。”
丽妃却不屑一顾,“嫉妒又如何?本宫为陛下立下大功,陛下定会更加宠爱本宫。”
与此同时,淑妃看到丽妃如此嚣张,心中十分不满。她开始暗中联络一些宫女和太监,收集丽妃的把柄,准备找机会扳倒她。
“淑妃娘娘,丽妃最近确实太过分了,我们一定帮您想办法。”一个宫女讨好地说道。
淑妃冷笑一声,“哼,她以为有功劳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我倒要看看她能得意多久。”
朝堂的新矛盾
论功行赏的事情刚刚告一段落,朝堂上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些大臣认为应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的势力;而另一些大臣则担心这样会引起地方的不满,导致局势动荡。
“陛下,如今地方藩镇势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若不加以削弱,恐会危及朝廷。”一位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大臣说道。
然而,另一位大臣却反驳道:“陛下,地方藩镇在平乱过程中也出了不少力,若此时削弱他们的势力,他们定会心生怨恨,甚至可能再次叛乱。”
李豫深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他不想轻易做出决定。“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考虑考虑。各位爱卿也可多收集些资料,以供朕参考。”
神秘访客
就在李豫为朝堂之事烦恼时,一个神秘访客来到了皇宫。他自称是来自西域的高僧,有重要之事要与陛下商议。
李豫心中好奇,便召见了这位高僧。高僧见到李豫后,双手合十,“陛下,贫僧来自西域,知晓一些关于大唐国运的秘密。”
李豫心中一动,“高僧但说无妨。”
高僧缓缓说道:“陛下,大唐如今虽平定了叛乱,但仍有一劫。这一劫与边疆有关,若处理不当,恐会引发一场大战。”
李豫皱起了眉头,“高僧可有化解之法?”
高僧微微一笑,“陛下需广纳贤才,加强边防,与周边国家修好。如此,或许可化解此劫。”
李豫对高僧的话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决定听取高僧的建议。“高僧所言,朕记下了。日后若有需要,还望高僧能相助。”
高僧点头称是,然后便告辞离开了。
边疆的隐患
李豫开始重视高僧所说的边疆问题,他派人去调查边疆的情况。不久后,传来消息,吐蕃在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似有进犯之意。
“陛下,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准备。”兵部尚书焦急地说道。
李豫心中一紧,他知道,边疆战事一旦爆发,将会给大唐带来巨大的损失。“立刻调遣军队前往边疆驻守,加强防御工事。同时,派使者前往吐蕃,了解他们的意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