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让人震惊的恐怖效率【三合一求订阅】 (第1/2页)
徐铭既然专程过来,那肯定是想尽快完成,对于飞控系统的优化,如今人都已经到了这里,没必要再去耽搁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因此对于杨总师的意思,他完全没有异议,当即沉声开口作出回应。
“我今天就可以开展工作。”
“这样吧,先让小宋带你熟悉一下。”杨威听到徐铭的回答抑制不住笑容。
沉吟两秒丢下这句话。
说着立刻起身走到办公室门口,拉开门向隔壁的区域喊了一声。
“小宋。”
话音落下没多久,便见宋振宇小跑过来。
“杨总师。”
“你今天就带着徐铭,好好熟悉下咱们所的部门,以及目前项目所面临的问题。”杨威看向宋振宇特意交代一句。
闻言宋振宇当即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就这样。
接下来的时间,宋振宇便领着徐铭,在锦飞内部进行参观了解状况。
期间徐铭除见到国产三代机歼10之外,还近距离目睹了新型隐身战斗机的原型机。
和上次在风洞基地内看到的等比缩小模型不同,眼下属于真正的大家伙,特别是那全世界独一无二,复杂鸭翼加边条翼加主翼加全动垂尾复杂设计,哪怕尚未进行真正的首飞测试,也能够在脑海中想像出空中翱翔画面。
不过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飞控系统的高要求。
再对锦飞有了一个大致认知后,此刻徐铭显得越发有些迫不及待。
想赶紧着手研究,原型机的飞控系统。
于是当他再次参观完一处地方,身体猛地顿住,主动向宋振宇表达自己的意思。
“宋师兄。”
“接下来你给我讲下,目前飞控系统面临的瓶颈。”
“徐师弟你今天才刚过来,要不先休息一天,等明天再正式参与工作?”宋振宇闻言想了想关心句。
徐铭摇头道:
“我没有关系,早日优化完飞控系统,咱们的战机也能早一天首飞。”
“那好。”宋振宇这时不再多说。
随即便带领徐铭,来到他们平时研究飞控系统,所在的工作区域。
为徐铭单独安排了一个房间的同时,又拿来相关的测试数据和资料文件,毕竟要先让徐铭彻底了解,现有的飞控系统情况后才能精准优化。
“徐师弟。”
“这些就是关于飞控系统的数据,你先慢慢看,然后我们明天开个例会再好好讲一下。”宋振宇把东西放到桌子旁的同时补充这么句。
“好的宋师兄。”徐铭点点头目送对方离开。
待其身影彻底消失在视野中,便也不再迟疑,整个人很快沉浸到相关资料中。
并且还保持高度专注,让自己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加快对这些资料的研究速度。
碍于原型机为追求极致性能,采用极端气动布局与隐身要求,锦飞的研究人员在飞控系统上面,可谓是下了非常大的心血和精力。
主要完全不夸张的讲,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是架在没有计算机辅助下,人类飞行员根本无法驾驶的飞机。
它的飞控系统是整架战机的灵魂所在。
为此采用了全权限和三重冗余方式,即飞控系统拥有对飞机的完全控制权。
飞行员的任何输入,都不是直接操控控制面。
而是作为建议发送给计算机,由计算机决定如何最优的去执行。
整个系统有三套完全独立的硬件和软件通道,如果其中一套出现故障,另外两套会进行‘投票’将其屏蔽接管。
这能极大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
是应对高静不稳定设计的必备措施。
徐铭尽管之前并未参与过,类似的系统设计,却也能够感受到这套飞控系统的厉害。
如果应用在其它战机上面,相信可以发挥出1+1大于2的好效果。
奈何在眼下这架国产五代隐身战斗机上,还多少存在些小的问题。
比如极为复杂的主动控制功能模块。
毕竟歼20是静不稳定的,飞控系统需要持续不断的高频微调所有控制面,才能维持飞行的稳定,其背后是计算机每秒上百次的修正计算。
但在上次的航电和飞控系统综合试验中,因为复杂的气动布局和轻量化结构,在特定速度下发生了震颤,这对于战机来说却是致命的问题。
另外便是飞控系统算法最难的控制分配问题。
简单来讲的话,就是当飞行员做一个简单指令,飞控计算机需要解算优化一个复杂的优化问题。
如何分机身各翼的偏转角度和速度,才能以最高效率和最小阻力,以及对隐身影响最小的方式实现指令。
这需要一套极其先进的控制算法。
……
入夜。
徐铭依旧在翻阅资料,确定目前飞控系统问题,又开始思索可行的优化方案。
“飞机在高速特定攻角机动下,出现低幅震颤,应当是飞控系统和机体结构,以及气流之间产生了不利的耦合。”
传统方法下面对类似问题,往往依赖风洞试验,来调整滤波器参数。
但过程往往缓慢且难以根除。
如果想彻底解决飞控系统存在的问题,保证原型机能够在明年提前首飞,把希望放在传统方法上肯定不可取。
徐铭虽是首次接触飞控系统优化工作,缺乏对此领域的丰富经验。
却可以凭借模型解构,对问题进行拆解重构。
把面临的困难,转化为数学和物理或者算法问题。
当念头停留在这里,下秒他没丝毫犹豫,当即拿过旁边的笔和草稿纸,边在上面演算推导边自顾自低喃。
并随时间流逝,整个人的眼睛越来越亮。
“对现有问题重构的话,或许可以将震颤视为一个动态系统稳定性的优化。”
“而非传统控制问题。”
……
不知道过去多长时间,正在他思路逐渐清晰时,突然外面传来一阵敲门声。
同时伴着宋振宇的声音。
“徐师弟。”
“进来吧宋师兄,门没锁。”徐铭闻声暂时停下手上动作回应句。
下秒宋振宇推门进来,手中提着个饭盒。
“没想到师弟今天刚来就忙到这么晚,我估摸着你可能晚上会饿,便顺手带了点宵夜也好能垫垫肚子。”
宋振宇近前把饭盒放到办公桌旁,注意到徐铭面前散落的几张草稿纸,略作思索还是又关心了一句。
“吃完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吧,目前的飞控系统,我们研究了也有不短时间,但针对特定速度攻角下的震颤和控制算法的优化,始终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眼下所里有着不小的压力。”
“不过正常休息还是要保证好的。”
把宋振宇的话听进耳中,徐铭点点头回应。
“放心吧宋师兄,我有分寸。”
刚才他看了眼时间,发现也才刚过晚上十二点,这对他来讲距离睡觉明显还早着呢。
何况现在正是思路清晰的时候,肯定要趁机把优化方案给确定下来。
“那你注意别太晚,明天的会杨总师也会参加。”宋振宇面对徐铭的回答最后交代一句。
说完也没有过多耽搁,转身离开并轻手关好房门。
这边徐铭自然不会客气什么,先把宵夜吃完,才又继续研究控制算法的优化。
为快速研究完那些资料数据,在深度学习状态下沉浸两三个小时,傍晚吃那些食物早就被消化完,刚好正是肚子饿的时候。
……
翌日。
上午九点左右。
针对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的研讨会,在杨威的主持下正式召开。
开始的时候,杨威则主动向在场其他人,详细去介绍关于徐铭的身份。
“相信大家都已经注意到,今天会上有新人,那我就先大家介绍一下。”
“徐铭来自燕京大学数学科学院,除有着很高的数学水平之外,在算法编程上也非常的有天赋,尤其所构建的电磁耦合相场模型,成功帮助航空材料研究院,在短时间内设计出可行的隐身涂层方案。”
“航发集团使用此模型后,每年都能节省一大笔经费并且缩短项目研发周期。”
“这次我把徐铭请过来帮忙,主要是解决咱们飞控系统的优化工作。”争取在明年成功实现原型机的首飞。”
杨威的话音落在这里,下秒立刻扭过头,向旁边的徐铭投去目光。
“小徐。”
“你给大家打个招呼吧。”
“大家好,以后请各位前辈多指教。”徐铭闻声主动站起身谦逊和众人问候。
此刻坐在这里出席例会的,基本都是研究员,负责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的研发工作。
但在经过上次风洞试验的事,加上网上新闻,大家对徐铭显然并不陌生。
相反还有着几分期待。
毕竟越是相关人员,越清楚相场模型预测颗粒粗化反向优化涂层设计方案的含金量,看到徐铭如今参与飞控系统的优化工作,那自然是高兴都来不及。
只要能尽快解决飞控系统的问题,那对他们来说便是最值得开心的事。
“指教可谈不上,我们都期待着你能过来。”
“互相交流学习嘛。”
“没错。”
“能和你这位天才一起研究项目,说不定很快就能找到系统的优化方法。”
“先坐吧小徐。”杨威笑着冲徐铭摆手。
徐铭听到大家的话,对锦飞的氛围颇为满意,应声重新坐下后便暂时保持起沉默。
认真听其他人进行汇报。
类似的例会,几乎每周都要召开一到两次,有时处于项目的攻坚阶段会更加频繁,旨在汇报各模块进展,以及商讨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案解决当下问题。
伴随会议正常进展,大家依次起身报告,这其中也包括着宋振宇。
而口中所提到的难题,正是飞机在特定速度攻角机动下出现的震颤,以及对核心控制算法的优化。
基本和徐铭昨天晚上分析的一样。
……
“目前针对飞机的震颤问题,我们准备加大风洞试验的次数来调整滤波器参数。”
宋振宇这时站在一块大的显示屏前,在讲出组里拿出来的应对方案时,眉头不由的微微皱起神情不太自然。
作为负责飞控系统研发的副研究员,他怎么可能不知道此方法具有的缺陷。
怎奈眼下着实没有更好的替代选项。
杨威全程认真听完,虽面色略显严肃,但也没有去专门指责什么。
抬起手示意宋振宇回到座位。
“先坐吧。”
担任着国产新型隐身战斗机的总设计师,他比谁都清楚飞控系统面临的压力。
毕竟他们要适配的硬件,可是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复杂气动布局组合。
待宋振宇重新落座,杨威突然想到什么,下秒扭头朝徐铭望去主动搭话。
连神情都缓和了下来。
“觉得怎么样徐铭,有没有让你这个天才,感到压力?”
“咱们的新型隐身战斗机设计,确实导致想研发一套完美适配的飞控系统很难,我昨天看完数据资料,也才只有了一星半点的想法。”
“今天还需要进一步推导论证才行。”徐铭回过神根据情况如实开口回答。
昨天他通过对飞控系统的问题重构,脑海中确实有了几点可行的思路,不过距离真正动手去执行的话,却还缺少几分科研的严谨性。
打算等详细推导论证后,具有一定把握,再向杨总师进行汇报说明。
主要贸然对原有的飞控系统操刀优化,有可能最后试验的结果会更加差劲,如此这期间投入的努力都会白费。
然到他的这番话,传进杨威和其他人耳中时,脸上却不约而同现出些许惊异之色。
杨威更是下意识追问道:
“你刚才说关于飞控系统的数据资料,不但已经看完还有了想法?”
以歼20飞控系统的复杂程度,正常情况下哪怕是擅长此领域的研究员,想了解熟悉也需要不短时间。
结果现在他们听到了什么?
徐铭竟只用一天,便看完了全部资料,并且脑海中还产生了新想法。
这种速度未免太恐怖些。
但又想到徐铭年纪轻轻便拿到数学奖项,若没如此变态的学习速度也难说得过去,于是立刻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所谓想法思路上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