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各方反应(4000) (第1/2页)
刘义真把改革农具的事情交给杜骥,也就不过问了。
过问也没用,他就是个外行,只知道一个直辕变曲辕,所以,刘义真只要结果。
反正自己年龄小,不必急于一时,有的是时间让匠人们试错。
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时间长了,总能整明白。
然而,与刘义真充满耐心不同,有的人却在争分夺秒。
赫连璝自从告别了他的好兄弟后,便直奔统万城。
途经高平川时,先行回国的叱干罗引已经在此清洗过一遍了,但是杀的人并不多。
赫连璝与赫连伦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生活在高平川的鲜卑破多兰部是他们共同的母族。
无论二人究竟是谁即位,破多兰部对此都不会太过抵触,所以叱干罗引只是处死了赫连伦的铁杆支持者。
赫连璝在离开高平川时,顺道带走了赫连伦的妻妾。
这也正常,如果是赫连璝被废杀,他的妻妾大概率也会被赫连伦或者赫连勃勃玩弄。
等到赫连璝回了统万城,自然也不会放过赫连勃勃的王妃梁氏。
他这辈子最恨两个人,一个是亲爹,一个是亲弟弟。
当然了,匈奴人本就有父死子继的传统,赫连璝哪怕继续立梁氏为王妃,别人也无从指谪。
......
统万城位于白于山以北,鄂尔多斯高原以南,这地方在后世,又叫毛乌素沙地,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
北宋时,因为与西夏在此激烈交流意见,打了上百年,硬生生把这里打成了荒地,及至明朝,已是‘四望黄沙,不产五谷’。
但在宋代以前,这里沃野千里,水草丰美。
统万城的具体位置在无定河北岸,就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那条无定河。
叱干罗引先于赫连璝半月回到统万城。
他只带三千骑兵,一人五马,自然走得快。
叱干罗引奉命调集了五万匹牛,二十万头羊,让人驱赶着送往安定。
这笔牛羊换甲胄的交易,胡夏相较而言更为急切,因为赫连璝面临着北魏实实在在的威胁。
如今的北魏,就是北方名副其实的霸主。
赫连勃勃反叛后秦的理由,是因为姚兴在柴壁之战后选择与北魏议和,赫连勃勃宗族五千人被拓跋珪所杀,与北魏有血海深仇,当然不能容忍姚兴的懦弱之举。
然而他在叛秦自立后,先是袭杀岳父,然后连年攻打后秦,就是不敢朝着北魏龇牙。
赫连勃勃尚且如此,又何况赫连璝,他是真的害怕魏军打过来,所以急着讨要甲仗。
当然,如果刘义真得了牛羊,借机远征朔方,那就是在逼迫赫连璝带领部众投奔北魏。
赫连璝清楚刘义真不是一个利令智昏的人,就算占据了朔方,但如果这些部落都投了北魏,得地失人又有何用。
回了统万城,赫连璝为赫连勃勃、赫连伦发丧。
胡人是没有守孝一说的。
葬了二人后,赫连璝又在宫殿正式接受了群臣的祝贺,他信守当初密谋时的承诺,拜丈人叱干罗引为相父,以此笼络鲜卑四部之一的薛干部。
叱干即为薛干。
至此,胡夏内部的局势暂时算是稳住了。
赫连璝与叱干罗引这对翁婿如今正处于分享权力的蜜月期,赫连璝即使想要卸磨杀驴,也不可能挑在这个时候。
回到后宫,赫连璝迫不及待地与嫡母、弟媳大被同眠。
好不容易弄死了父亲、弟弟,也是时候享受享受,品尝战果了。
至于甲仗的事,急也没用,还得等着刘义真收了牛羊再发货。
......
在叱干罗引率先回国后,进行的一系列的大动作根本瞒不过人,早就有人把消息送往了平城(山西大同)。
北魏旧都在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二十年前迁都于平城。
皇帝拓跋嗣看罢密信,让人速请谋主崔浩前来商议。
崔浩出自河北大族清河崔氏,常自比张良,但也的确智谋出众,深受拓跋嗣的信赖,史载:凡军国密谋皆预之。
“崔卿,赫连勃勃死在了渭北,赫连璝继承父位,与刘义真约为兄弟,如今两家休兵,夏人退回了朔方,刘裕可真是养了一个好儿子啊。”拓跋嗣感叹道。
他如今也才二十六岁,以为能熬死刘裕,想不到又有一个十二岁的刘义真横空出世。
不过,拓跋嗣也没有什么好羡慕刘裕的,他的长子拓跋焘虽然是比刘义真小了一岁,但也同样不凡,已经展露了智慧。
事实上,对于晋夏之战的胜负,拓跋嗣其实早有心理准备了。
前几天从河东郡传来的情报,刘义真往蒲坂增兵六千,正是韦士荣、杜安所领的六千义从军。
崔浩当时就断言,必定是赫连勃勃败了,否则刘义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还往蒲坂分兵,当务之急肯定是要击退了夏军再说。
只是没有料到赫连勃勃竟然死了,而且赫连璝能够与刘义真光速握手言和。
崔浩如今听了这么个结果,不由眉头紧锁,沉吟许久后,说道:“陛下,赫连勃勃既死,夏人必然溃败,但是刘义真却适可而止,与赫连璝罢兵言和,二人只怕早有勾结,臣以为,定是他不久将要南下,所以希望赫连璝能够替他看住北面门户。”
拓跋嗣对此深以为然,他问道:“依照崔卿所言,此时不可出兵朔方?”
“不错,夏人虽败,但尚有坚城,我军冒然西进,恐一时难下,刘义真也必然出兵救援,臣以为,不如等刘义真回了彭城,再作计较。”
拓跋嗣没有疑惑刘义真为什么能够回去彭城,他要是刘裕的话,也会毫不犹豫地更易世子,自然要把刘义真叫回去。
“如此说来,朕难道什么都不做,就等着小儿离开?”
担心拓拔嗣面子上过不去,崔浩给了个台阶:“如今夏国人心惶惶,陛下可以暗遣使者至朔方,引诱其部落来降。”
拓跋嗣微微颔首,认可了崔浩的建议。
只不过这一举动可能收效甚微,至少胡夏的几个核心部落不会轻易叛离。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除非北魏攻取朔方,否则他们舍不得迁离这一区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