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万众瞩目,见证历史! (第1/2页)
与此同时,外界的媒体、商业航天、科技圈等国内外各路人士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星界动力航天。
因为“星箭1号”的首飞是决定采取全程直播。
首飞前夕这会儿可以说是万众瞩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吃瓜网友还是从业人士,数以万计的人在观看这场直播。
秧视新闻演播室。
其演播室背景是巨大的【星界动力航天“星箭一号”首飞特别报道】的字样和火箭渲染图。
主持人气质沉稳,旁边还坐着两位特邀嘉宾,一位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资深航天专家陈院士,另一位也是业内有名的航空航天学者李教授。
“……欢迎回来,全国各地的观众朋友们,我们现在为您带来国内的商业航天企业星界动力航天公司,其自主研发的‘星箭一号’可回收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的专题直播。”
主持人面向镜头说了个开场,然后看向旁边两位专家,“陈院士,李教授,能否再为我们简要解读一下这次任务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关注的原因?”
陈院士扶了扶眼镜,语气中带着感慨:“首先,是它的速度或者说效率。星界动力从成立到今天还不足两年时间。‘星箭一号’从正式立项到今天的首飞,满打满算仅仅18个月。”
“这个速度在全球航天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它是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发模式和效率,如果成功,其意义不亚于火箭技术本身的一次革命。”
李教授接过话头,语气充满期待:“关于它的性能参数,根据星界动力航天的公开资料,‘星箭一号’是一款对标甚至旨在超越国际顶尖水平的中大型可回收火箭。”
主持人看着手里的稿件适时补充:“公开资料显示,‘星箭一号’的近地轨道LEO一级回收模式≥29.56吨,消耗性模式≥39.65吨,同步转移轨道GTO一级回收模式≥10.79吨,消耗性模式≥14.21吨。”
李教授点点头接道:“不错,该火箭采用液氧甲烷环保推进剂,其目标运载能力,尤其是在一级回收模式下的载荷,无疑是相当惊人的!”
“这个数据意味着,如果首飞成功并验证其可靠性,‘星箭一号’将毫无争议地成为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即使放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也是顶尖水平,是当前世界运转能力最强的火箭之一。”
主持人点了点头也补充说道:“而且它还是一枚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火箭,这对于降低发射成本,实现航天的规模化、常态化应用至关重要。我们也注意到这次首飞,星界动力就非常大胆地直接尝试四个助推器与一级火箭的同步回收,这在技术上难度应该是极高的。”
旁边的陈院士点头:“是的,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步。成功与否,是检验其可回收技术是否成熟的关键标志。”
没错,这会儿全世界都在看着。
就在地球另一端,阿镁立卡家的CNN总部演播室。
此刻的西半球虽是深夜,但CNN的这个演播室内灯火通明,也对此做了一个新闻专栏在深夜直播围观星界动力航天的“星箭1号”的首飞。
其主持人面带一种混合着好奇与看热闹的微笑,对着镜头:
“欢迎回到CNN的特别报道。”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来自东方的商业航天公司星界动力的首次火箭发射尝试,这家公司声称他们的火箭在短短18个月内建成,并拥有惊人的性能。”
“让我们听听专家的看法,连线我们驻桦盛顿的航天专家,迈克·沃森博士。”
“沃森博士,您如何看待这次发射前景?”
屏幕上出现了迈克·沃森博士的图像,他是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的航天工程专家。
“谢谢。”只见迈克·沃森表情严肃地道:
“首先,我必须强调,航天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高风险的系统工程。”
“正常情况下,一款新型火箭从设计、研发、测试到首次飞行,至少需要七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周期。”
“这涉及到数以万计的零部件、复杂的系统集成、无数的地面试验和极其严谨的安全验证。”
“像SpaceX的猎鹰9号,在有NASA的支持下从概念到首飞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他顿了顿,一手战术扶镜,接下来的语气带着明显的质疑。
“而星界动力,一家成立不足两年的公司,没有任何历史积累,宣称用18个月完成这一切?”
“这明显违背了航天工程的基本规律。”
“即使他们得到了他们几家国有航天巨头的支持,整合资源、消化技术也需要时间。”
“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为了追求速度和轰动效应,极大地压缩了必要的测试和验证环节。”
“这无疑是极其冒险的,甚至可以说是鲁莽的行为。”
CNN主持人引导性地问:“所以您的判断是……?”
沃森博士斩钉截铁:“失败的概率极高。”
紧接着,他进行大胆预判:
“很可能在发射初期,比如起飞段、最大动压段(Max-Q)就会出现问题。”
“即使侥幸能够飞起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我几乎可以断定,我们即将目睹一场代价高昂的‘烟火秀’。”
“这对于全球商业航天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案例,速度不能以牺牲安全和可靠性为代价。”
CNN主持人脸上几乎掩饰不住一种“果然如此”的表情。
“感谢沃森博士的专业分析。”
“看来,这次发射确实充满了悬念,让我们拭目以待。”
不只是这位叫迈克·沃森的阿镁航天专家认为“星箭1号”会翻车,很多国外搞航天的同行也是这么认为。
其实沃森博士的分析是客观的,但他吃了信息差的亏。
他根本不知道陆安不但已经解决了NS方程问题,还搞定了“星流”工具,使得研发效率指数级飙升。
不知道这些信息,迈克·沃森才觉得18个月的周期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过家家,包括其它同行专家也跟他是一样的想法。
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欧镁那边的诸多媒体和网上论坛上,包括内地的那些大侄子们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诸如CNN等媒体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星界动力航天冒进受挫”、“东方商业航天泡沫劈裂”之类的新闻标题了,一副坐等那一声爆炸或失控的画面传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