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2章 收…粪便 (第1/2页)
在!”
“你们的任务是,去后面的县城内,挨家挨户地收集……粪便!”
“什么?!”张大力几人瞬间懵圈了,让我们去收集……大粪?!
咱百夫长,不对,是咱把总大人没搞错吧?
“大人,收集那腌臜污秽之物干啥?”李石忍不住问道。
“对呀!又臭又脏的!”米斗也附和。
刘杰抡起巴掌照着张大力的后脑勺来了一巴掌(当然没用力):“让你们去收就去收!哪来的那么多废话!我自有用处!走,本把总亲自和你们去监督!”
“是,大人!”米斗、吴前几人齐声应和,张大力摸着后脑勺,也只能认命。
“等等!不妥!”刘杰突然想到了什么。自己如果派兵一家家去收,时间上根本来不及,效率也太低。
如今最好的方法就是——贴出告示!
再派兵挨家挨户地去通知,让百姓自己将“材料”送到军营。
想到此,他让人取来了纸笔,略微斟酌了一下词句,提笔在纸上写了几行字。
当刘杰写完,打算交给部下张贴出去时,就发现他这几个百夫长,全都呆呆地看着他。
那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敬佩。
“我了个乖乖!你竟然识字?!我果然没看错你!”赵德珠用不可置信的语气惊叹道。
刘杰有些不解,认个字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不知道的是,整个大夏王朝,识字的人实在是不多。
大夏同样遵循着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可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这书,也不是谁想读就能读的。
首先,一些犯官的后代被贬为贱籍,世代是不能读书的。再者,商人的后代也不能读书考科举。
再加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目不识丁的农夫,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确实不多见。
“天啊!不愧是刘把总!竟然识文断字!”谢特和王德发两人满是佩服,这次算是心服口服。
原先他俩还认为,刘杰仅仅是凭借武道天赋才获得上级的赏识,现在看来,事情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有些人能站在那个位置,是有原因的。
张大力看着刘杰,满眼都是敬佩。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他爹最大的愿望就是家里能出一个识字的人。
很可惜,他也没能读上书。现在虽然被刘杰提拔成百夫长,但想更进一步显然很难了。因为到了更高的位置,最基本的就是要识文断字,不然连给陛下写奏折都不会,那要你何用?
“好了,别发呆了!”刘杰将告示递过去,“迅速将告示张贴在北关城内人流最繁华之地!东市、西市都要贴!”
“另外!你们要亲自带兵去挨家挨户地催促!老百姓要是问起来,就说我们收取大粪是为了打退**大戎**!”刘杰拿起写好的告示,用嘴吹了吹还未干的字迹,郑重地交给张大力吩咐道。
民间百姓识字不多,但总有几个认字的。见到这告示,他相信很快就能一传十,十传百。再加上他派兵去催促,两手抓,应该算是万无一失了。
张大力亲自带着士兵将告示贴在了整个北关最繁华的东市。
告示刚一贴上,就有一群人迅速围了上来。
“军爷,这上面写的是什么?”一名猪肉贩凑到跟前看了半天,发现那告示上的字认识他,他却不认识那些字。
“大家注意了!”张大力清了清嗓子,大声宣布,“奉刘把总之命!各家各户迅速将自家的粪便收集好,送到北关大营指定地点!我军有抗敌大用!”说完安排手下看管告示,便亲自带领自己的部下挨家挨户地去催促了。
“大粪?要大粪干什么?莫名其妙?”猪肉贩摇着头不解地离开了。
“咚咚咚!”
两名看守告示的护卫为了吸引更多百姓前来,开始敲锣。很快,更多人开始聚集起来。
一名落魄的书生也跟着挤进了人群中。
看着眼前的告示,他眉头紧皱了起来,随即清了清嗓子,大声地念诵了出来:
“**告北关百姓书**”
“**大戎**贼寇南下入侵大夏,杀我民,抢我粮,北关将士无不切齿!”
“值此国难,吾等需上下一心!现需百姓将各家中粪水送到军营,熬制御敌之物,以便御敌于关外!”
“此乃最新杀敌方式,无往而不利!见此告示者,望到处通知!”
“战况紧急,切勿耽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吾等将士誓死捍卫北关!”
“加油!奥里给!”
落魄书生皱着眉从上看到下。最前面的内容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北关军研制了新战法,需要百姓各家粪水,用熬制的某种东西杀敌。
当他看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时,不由的大吃一惊,倒吸一口凉气!
在他看来,军营之内,到处都是气势彪悍的武夫。他做梦也想不到,一篇普通的告示竟然能写出如此气势恢宏、饱含悲壮与决绝的诗句!
虽然仅是两句,但却对仗工整,笔法气吞山河,道尽了边关将士的忠勇与牺牲!
落魄书生口中不断地喃喃默念这两句,越念越觉得不凡,胸中热血翻涌。
“好!好!好!今日来东市,能够见到这两句诗,就没有白来!”他忍不住击节赞叹。
“不过这告示,最后一句‘奥里给’是何意?”书生又陷入疑惑,“难道出自什么生僻典故?为什么我从未听说过?”
落魄书生百思不解“奥里给”是何意,他决定立刻将这告示上的内容通知他人,同时也打算去他老师那里问问,这‘奥里给’到底典出何处?
在东市这里发生的事情,很快便传了出去。
北关的老百姓虽然心中有所疑惑(熬粪水杀敌?),但是既然和抗击**大戎**有关,自是全力配合。毕竟所有人都懂,北关守军是他们最后的防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还是懂的。
很快,一桶桶、一担担的“原材料”被各家用扁担、小车送到了军营门口。
“等等!你们这是干嘛?”北关大营门口守卫的士兵掩着鼻子,看着眼前老百姓送来的一桶桶“特产”,有些傻眼,更多的是抗拒。
“唉,这不是你们要的吗?告示都贴了!”一个老汉擦着额头上的汗珠,没好气地说。
“就是,为什么还不让进呢?”另一个挑着担子的中年人也有些恼怒,“是你们让我们送粪来的,现在却不收,这是拿我们打哈哈?”
“怎么回事?”一个懒洋洋的声音传来,正是负责今日营门值守的唐越。他刚走出岗亭,一股浓郁的“气息”扑面而来,差点没将他直接送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