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阳的味道 (第1/2页)
在安丘磐石镇,过大年前的扫屋是祖祖辈辈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四,扫房子,家家户户会在这天进行彻底的大扫除。
回溯历史,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过年前扫屋这个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这个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在古人的观念里,保持居所的洁净能够驱走晦气迎来祥瑞,新年将至万象更新,临近过年,人们选择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进行大扫除,将家中里里外外清扫得纤尘不染,这不仅是为了营造一个整洁的环境,更寓意着除“陈”(尘)布新,祈愿新的一年家人平安康健,诸事顺遂如意。
在传统文化中,尘垢被视为阻碍家运昌盛的“障碍物”,通过彻底的大扫除,不仅能够清除物理上的灰尘,更重要的是象征去除一年的晦气和不顺,民间有句俗语叫“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认为瘟神喜欢躲在家里脏乱差的地方,趁着小年各路神仙上天的时候,抓紧把卫生打扫一下,为来年营造一个清新、吉祥的生活环境。
俗话说“二十四除尘日,七扫金,八扫银”,这里的“七”与“八”并不是说的现代时间七点和八点,而是按照古代人记录时间说的,在古代人们采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时间,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所以“七扫金,八扫银”中的“七”与“八”分别对应的是第七个时辰午时与第八个时辰未时,换算成现代时间也就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午时)以及下午1点至3点(未时)。
扫屋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时段进行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时段阳光最为灿烂明媚,在这样的环境下打扫整理卫生,洗涤物品不仅可以迅速晒干,而且暴晒在阳光下的物品可以通过暴晒得以更好的消毒杀菌,除了这重要的两点,还有一个附带意义,温暖的阳光还能令忙忙碌碌劳作的人们心情愉悦,提高劳动效率,使得扫屋任务更为顺畅地完成,所以说,这两个时间段被可称为扫屋的黄金时间。
关于“二十四除尘日,七扫金,八扫银,”还有另一种有趣的解读:“七”与“妻”谐音,“八”则与“爸”谐音,因此“七扫金”被赋予了妻子打扫房屋最为“金贵”的美好寓意,而“八扫银”则意味着父亲参与清扫同样值得称赞,虽稍逊于妻子,但同样能为家庭带来“银光闪闪”的清洁与温馨……
腊月二十四这天,安丘磐石镇天气晴朗微风轻拂,真是天工作美呀,就像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写道的,天晴气朗惠风和畅!家家户户的人们都早早起床忙碌起来,绿子依然是早晨六点钟准时起床,她先在天井里锻炼一会身体,接着轻轻松松完成了朗读背诵英语语文等学习任务,吃过姥姥做的手擀鸡蛋面条后,开始高高兴兴地一起和姥姥扫屋。
姥姥家的天井本来就开阔敞亮,经过姥姥一个早晨的清扫整理,显得更加开阔更加敞亮了,天井里靠近西墙的南北方向粗壮结实耐用有力的晾衣绳子,姥姥用清水和酒精先后分别擦拭了两遍……特别是天井正中间水泥砌成的台阶,姥姥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姥姥准备在上面晾晒很多屋子里搬出来的好东西。
姥姥带着绿子把大炕上的所有东西都搬运到来天井里,被子褥子的棉花套子都挂在长长的晾衣绳子上,洗好的被子褥子棉床单枕巾等都晾晒在长绳子上,刚刚姥姥手洗的大红和翠绿两床被子面,那些火红翠绿的牡丹花水灵灵的绽放在被面上,朵朵牡丹花盛开,开得美轮美奂,就像牡丹园里怒放的牡丹花一样美丽迷人。
姥姥从南屋拿来晒麦子用的墨绿色帆布铺在天井正中的水泥路面上。
绿子帮着姥姥把东屋里的枣红席子抱到天井里,也挂在晾衣绳上阳光下晾晒好之后,又帮着姥姥把铺在炕上的大堆麦穰一簸箕一簸箕运放到墨绿色的帆布上,双膝跪着将厚厚的麦穰双手铺均匀,让它们晒着温暖如春的冬日暖阳。
绿子陪着姥姥将八仙桌桌面上的茶壶茶碗等拿到天井里,摆到压井边宽敞整洁的半人高的水泥台上,还有挂在北墙上的北极星牌那个大挂表,姥姥也把它小心翼翼地搬到了压井边的水泥台上。
……
姥姥剪纸用的剪刀红纸、剪好的那些剪纸等等,放到柜子里保存好。
窗台上的两盆长寿花,一盆开着粉红的花朵,一盆开着石榴花那样火红的花朵,姥姥用两个大红色塑料袋把他们严严实实地罩起来,哈哈,两盆长寿花都带上了红帽子,姥姥她可真聪明呀。
绿子咯咯咯地笑着问姥姥:“姥姥,花儿还用罩起来吗?”
姥姥笑眯眯地回答绿子说:“当然要罩起来呀,预防灰尘落到花上把花弄脏了,花儿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它们最要干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