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阿克萨大洪水 > 第一章音乐节

第一章音乐节

第一章音乐节 (第2/2页)

“耶路撒冷?离这里不算近啊。”警员低头在本子上记着,停了一会儿,继续问道:“那你这么早去哪里呢?”
  
  “雷伊姆基布兹。”司机的回答让老I听了一愣。
  
  “去干嘛?”警员用眼角余光快速地瞥了老I一眼,继续询问。
  
  “老板让我去拉蔬菜。”
  
  “嗯。”警员在确认了货车司机所言的真实程度之后,快速地在本子上写了一阵子,最后头也不抬地问:“姓名?”
  
  “我叫小P(Palestine)。”货车司机回答。
  
  小P的年纪和奔驰车司机差不多。小P是个典型的巴勒斯坦人,虽然长得也很瘦,但显得有力量,这是体力劳动的结果。不过在警员面前,小P没有像普通巴勒斯坦人那样,随身携带着必备的恐惧和焦虑,会非常“知趣”。如果没有被打入过另册、或无权无势、或寄人篱下诸如此类的经验,是不大可能了解“知趣”这种状态的。对于有着这些经验又想保持最后一点体面的人来说,“知趣”,真是一块再好不过的遮羞布。老I的爷爷,年轻时跑到波兰做生意,结果被德国纳粹抓到集中营里,是一名幸存者。所以老I懂得巴勒斯坦人的这种“知趣”,这种被占领、被征服的状态。
  
  而小P只是非常安静地,仿佛置身事外地蹲在地上,冷眼看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请问您的姓名?”警员又转过头问依然朝自己举着双拳示威的奔驰车司机。
  
  “小J(Jewish)。”
  
  “您从哪里来?”
  
  “采埃利姆。”
  
  “怎么称呼您呢?先生。”警员撇开了小J,然后礼貌地朝老I轻轻地点了点头。
  
  “我叫老I。”
  
  仅仅因为年长的因素,老I就觉得他有责任,去化解面前这三个年轻人的尴尬,尽管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尴尬背后的问题,自己也是无解的。
  
  ##第一章音乐节第3节
  
  “我住在雷伊姆基布兹,的确每天有货车往耶路撒冷送蔬菜和水果。”老I选择了个缓和的话题,开始自己的化解。
  
  “这么巧啊!可按照咱们犹太法典《哈拉哈》[halakhah],单一证据不能成立。您还能提供些什么呢?”警员显然是松了口,几乎在引导老I继续说下去。
  
  “我建议你再到货车上去检查一下。”老I回答,然后又扭头对着小P说,“小伙子,你车上还有没有相关的什么证明,比如政府颁发的《通行证》、《许可证》,给这位先生看下?”
  
  “有的,有的,在副驾驶面前的抽屉里。”小P似乎想要到车里去拿东西,刚站起来,觉得不妥,又赶紧蹲了下去。
  
  高个子警员收起记录本,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钢盔、防弹背心,命令三个人不要动,然后重新拔出手枪,回身朝警务房那边打了个手势,指了指货车,然后走了过去。
  
  老I和小J不约而同地开始盯着小P的眼睛。小P依然很安静地接受自己的境遇,既不慌张,又不觉得有什么委屈,一副见怪不怪的沉稳。这让两个人很快都放下心来。
  
  “我讨厌他们这样对待你们。”小J继续为刚才自己的行为做着辩解。
  
  小P听后,没有用语言,没有用肢体,只是用眼睛向小J说,“谢谢啦!”
  
  老I看到那边警员已经开始仔细地搜查巴勒斯坦人的货车了,估计还需要一点时间,就和小J攀谈起来。
  
  “你的家族是从哪里回来的?”老I问,他觉得对方很年经,应该是在以色列建国后出生的。
  
  “施特拉尔松德,在德国东北部。我们阿什肯纳兹人[Ashkenazim],祖上多来自法国北部、德国和东欧。”小J说。
  
  “阿什肯纳兹人?一般不是叫你们‘立陶宛人’吗?”老I问。
  
  “我们是“反对者”[mitnaggedim],激烈反对哈西德人只注重灵修,忽视学习经典的做法。因为在立陶宛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达到高峰,使其成为反对哈西德人的核心区,时间一长,就被大家称为‘立陶宛人’啦。”小J嘴角露出自豪的微笑。
  
  “您的家族来自哪里呢?”小J反问。
  
  “我们家从英国来的,原来住在约克郡。”老I回答。
  
  “那你肯定加入工党了?”小J问。
  
  “是的,我和父亲都是工党党员。”老I回答。
  
  随后,两个人又一阵沉默,小J不知道该继续聊点儿什么,他想说说在犹太复国问题上,自己和工党的分歧,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撞车之后,就一直在默默背诵一段训诫:“年轻人脾气暴躁,常常会过分地亲自攻击藐视者,但他们要成长为真正的托拉热爱者,就需要精神上的提升,不能让任何障碍阻挡他们通往天堂的道路。”训诫者哈宗伊绪[HazonIsh],是当时以色列影响力最大的《塔木德》学者、《哈拉哈》权威。
  
  “你还会说德国话吗?”看看警员钻到了货车车厢里,老I又继续问。
  
  “平时我们说‘意第绪语’,属于西日耳曼语支,宗教活动和对外交流说希伯来语。”小J答。
  
  “对了,我想起一件事。”老I突然来了兴致,“好像在1940年左右,你们当时有个大学术权威,对过逾越节需要至少吃一个橄榄大的量的无酵饼[matzah]提出异议。他认真考证了《塔木德》时代的橄榄比现代见到的要大,然后提出现在过逾越节,必须吃到两个橄榄大小的量的无酵饼,才能达到最低量。他的主张,居然在短短十年内便流行开来,被大家普遍接受。核心犹太节日的一个维持了上千年的习俗,他只用了十多年时间就更改了,你们‘立陶宛人’可真了不起啊!”
  
  “是的,的确有这件事,那人是哈宗伊绪。”从严解释[le-humrah]犹太教文本,是我们立陶宛人的基本功。”小J说,“在哈宗伊绪的指引下,我们这些年轻人,开始从严解释律法和习俗领域内那些被普遍接受的标准。然后在生活中,将从严解释后的文本制度化。凡是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即便久已形成,都必须得到文本佐证。凡是存在差异,都必须服从文本。那个警员这样对待巴勒斯坦人,没有文本依据,所以我反对他的做法。”小J看了看依然蹲在地上的小P。
  
  “凡是犹太人,都必须用《哈拉哈》的文本来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我们居住的社区,每逢主要犹太节日,书摊上都会摆满了教大家如何过节,才合乎《哈拉哈》的书籍。这是‘书本传统对生活传统的胜利’。很多人指责我们做得太极端了,可哈宗伊绪早就指出,‘没有极端就没有完美。那些承认从未尝过极端甜头的人,也就承认了他们对我们宗教的基本原理的信仰不是全心全意的。’”
  
  “别人都说我们犹太人是‘书之民’,可你们才是真正的学霸。”老I夸奖道,“那你学习经典很长时间了吧?”
  
  “是的,先生。我从16岁起进入经学院学习,是脱产全日制。哈宗伊绪说,‘经学院是将门徒和托拉学者培养成明日圣贤,即他们那代托拉大师的设防堡垒。’我所在的学者社团[hevratlomdim]里面有很多人都在45岁以上,大家的理想是终身学习《托拉》[Torah]。《托拉》是神的启示,是神的教导和指引。用世俗者的语言讲,《托拉》是犹太人的错题本,是犹太人用自己数千年的鲜血写的错题本。很多人的错误都是一犯再犯,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错题本。犹太教里面有四部经典,即《塔纳赫》、《塔木德》、《米德拉什》和《哈拉卡》。《塔木德》是口传律法汇编。《米德拉什》分为两册:《哈拉哈》和《哈加达》。《哈拉哈》[意为“规则”]讲解经文中的律法、教义、礼仪与行为规范,说明律法如何应用在犹太人现实生活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文体庄重严谨。《哈加达》[意为“宣讲”]阐述经文的故事、寓意、逸事、传奇,及奥秘的含义等,更有趣味性。我们学习的‘托拉’,学习口传律法和成文律法,众拉比们对律法的评注与解释,文本主要是《塔木德》和《哈拉哈》。当然也含犹太律法的其它内容,如习俗及礼仪。”
  
  “经学院里学习的,不止我们立陶宛人,也有很多东方犹太人,如沙斯党的政治明星阿里耶·德里[AryeDeri]的儿孙辈们。”小J正色说道,“全体以色列人的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团结在托拉下。”
  
  “所以,你们政党的名字才叫‘托拉旗帜党[DegelHatorah]?”老I似乎刚知道。
  
  “是的,先生。立陶宛人的精神领袖是以利以谢·沙赫[EliezerMenachemShach]。像我这样的年轻学生,都会追随一位大人物[gadol]终身学习,大人物就是权威拉比。只有通过长期研读经典,从严解释文本,才有可能获得‘托拉的见解’[da‘attorah],晋升为一个‘托拉学者’[talmidhakham],即圣贤的门徒,社团的精神领袖,成为该社团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所有方面的独家权威,那时才可以有资格做出没有《哈拉哈》支持的裁决,而不是想刚才那位警员那样。”
  
  “很好,你很有志气。”老I大加赞许,“我知道联盟党内有个’托拉圣人理事会‘[Mo’ezetGedoleiha-Torah],是联盟党的幕后决策机构。它就是由精通《塔木德》与《哈拉哈》的拉比组成,都是年高德韶、众望所归的‘大人物’。它的决策过程不对外公开。1964年,联盟党正式宣告:‘对托拉圣人理事会的绝对服从,赋予以色列联盟特殊性质;即使联盟的反对者也不可避免地看到,它是唯一一个绝对服从至高无上的神圣托拉权威的运动。’该党的所有活动理论上都要经过理事会批准,其议员实为傀儡,在公开场合需要毕恭毕敬地表示自己的决定已得到理事会许可。”
  
  小J默默地听着,似乎在憧憬自己的未来。
  
  “学习很苦吧?不过除了辛苦,你可能还真需要做出一两件学术成果,像哈宗伊绪考证橄榄那样,才能成功。”老I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启发着年轻的小J。
  
  “是很辛苦,除了白天,晚上我们从晚8点要学到午夜或更晚,直到筋疲力尽。我们立陶宛人没有哈西德人那么封闭。您说的非常对,我正在考证《创世记》的一个问题,已经有成果了。”小J略显得意地回答。
  
  “我的天啊!”老I和小J都被这种极端中的极端惊到了。
  
  ##第一章音乐节第4节
  
  “你们聊什么呢?聊得这么热火朝天。”高个子警员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来了。他从地上拉起了小P,掏出钥匙打开了手铐,利落地挂到腰间,然后轻轻地拍了拍小P的后背,算是表达自己的歉意。
  
  “没聊什么。”小J冷冷回答,不再举起双手。
  
  “那么好吧,咱们继续。谁说说你们刚才是怎么回事?”警员这次收起了全部笑容。
  
  “我看三辆车都没啥损伤,要不这事就算了吧。”老I抢先发言,他崭新的比亚迪受损最严重。鉴于刚才小P和小J的友好互动,他觉得自己不应该用自己的损失,来使事件变得更复杂。同时,他更想尽快结束纠纷,回到自己的车里,给他那个从国家情报部门退休的老朋友打电话。
  
  “那边公路护栏撞倒了一排,而且这里有电子监控,我得真实记录、报告,职责所在,请你们配合。”警员用公事公办、不温不火的腔调命令着。
  
  对面三个人又是一阵沉默。
  
  “是这位先生闯了红灯,可能他没太注意吧。”老I抬起手,轻轻地指了一下小J,又很快地收回了手指。
  
  警员一下子换上一副笑容,略带得意地用眼睛直直地盯着小J的脸,那意思很明显,“我这回抓到你了,看你怎么逃。”
  
  小J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上的黑皮鞋,脑子在飞快地盘算着。良久,他轻声细语地回答,“我,我没有闯红灯。”
  
  然后,抬起头,用更大、更清晰、更坚定的声音重复了一遍,“对了,我没有闯红灯。”
  
  警员听了,嘴角换成了老师抓到考试作弊学生时才有的微笑,看了一眼正在惊愕的老I,然后对小J说到:“那么先生,请问现在面对您的那信号灯是什么颜色呢?”
  
  老I当然知道,警员这是一石二鸟,既是确认小J是否是红绿色盲,又排除了信号灯出故障的因素,因为路口的信号灯,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
  
  “是红色。”小J回答得并不犹豫。
  
  “我们看到的也是红色。”警员回答,他并不用征求老I和小P的意见。
  
  “但是,现在我是站着的,处于静止状态,如果我开车,就可以看到绿色。”小J依然回答得胸有成足。
  
  现场只有小P,听了心里一动。
  
  “那么请您教教我。”警员开始不耐烦了。
  
  “道理很简单啊。”小J说,“可见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红色光频率最低,紫色光频率最高,黄绿色光频率差不多处在中间。可见光也存在多普勒-斐索效应。观测者做远离光源的运动,观测到的频率就小于光源发出的频率,向红色接近,称‘红移’现象;反之,做接近光源的运动,观测到的频率就大于光源发出的频率,向蓝色接近,称‘蓝移’现象。我开车通过路口,尽管信号灯发出的是红色光,但我是做接近信号灯的运动,所以出现‘蓝移’现象,只不过频率没有增加太多,所以看到的只是黄绿色光。”
  
  高个子警员以前遇到的哈瑞迪,多数是非常贫穷的。2017年,有43%的哈瑞迪家庭处于贫困线之下,而在十多年前,这个比例一直徘徊在50%到58%之间。经学院里没有世俗教育,没有受过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哈瑞迪男子,缺乏在世俗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无一技之长,就业机会寥寥。成年哈瑞迪男子脱产学习《托拉》,养家糊口的角色只能由妻子承担。再加上孩子多[平均7个],负担重,导致大量的家庭落入社会最贫困阶层。
  
  同时他发现,哈瑞迪里面也有极少数人,接受宗教教育的同时,也非常积极地学习现代各领域的科学知识,不过目的不是为了找份工作,而是维护宗教经典中的基要。他明白今天碰到的是那些少数的哈瑞迪。
  
  因为完全听不懂,高个子警员于是用目光向老I求助。
  
  “你平时在路上,有没有发现,当汽车向你开来的时候,音调会越来越高;当汽车离你而去的时候,音调会越来越低?”,老I像在课堂上那样,用左手示意汽车开过来,用右手示意汽车开过去,启发式提问警员。
  
  “有的。”警员回答。
  
  “这就是声音的多普勒效应。”老I说,“不过声音是机械波,靠空气中的分子震动传递。至于这位先生刚才说的光是电磁波,也有多普勒效应,我就不知道了。”他又习惯性地摊开了自己厚厚的手掌,“您知道吗?”他微笑着问小P。他觉得对方沉静得不像个普通的货车司机。
  
  于是警员转过身,看着那巴勒斯坦司机,“没关系,你也说说吧。”
  
  “可能,可能,这位先生说的有些道理。”小P在反复确认警员的目光对自己无害后,才犹犹豫豫地开了口。
  
  “那请你说说。”老I鼓励他。
  
  “光的多普勒效应是存在的,而且主演了天文学界的一场大戏。”小P说,“第一个出场的是犹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1916年发表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1917年2月,他提出‘有限无界’宇宙模型,因该模型说明宇宙不能是静态的,要么膨胀,要么收缩,与他自己的静态宇宙观相违背,所以在引力场方程中加入一个‘宇宙学常数’,让宇宙处于静态。”
  
  “第二个出场的,是苏联大数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Александр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Фридман],他1922年得出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非静态解,称‘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他发现这些解可以描述宇宙的膨胀、收缩、坍缩,甚至从奇点中诞生。1923年5月,爱因斯坦承认弗里德曼结果的数学正确性。”
  
  “第三个出场的,是比利时天主教神父、天主教鲁汶大学物理学教授乔治·爱德华·勒梅特[GeorgesHenriJosephÉduardLemaître。],他1927年发表论文《解释河外星云的径向速度》,又名《具有恒定质量与扩展半径的均匀宇宙》,独立得出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与弗里德曼同样的解,并进一步推导出‘哈勃定律’,即星系退行的速度正比于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第四个出场的,是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斯里弗[VestoSlipher],1912年到1922年间,他观测了41个星系的光谱,发现其中的36个星系的光谱发生红移,这说明星云光谱普遍存在红移的现象,都在远离地球而去,越暗的星云离开得越快。”
  
  “第五个出场的,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Hubble],他用世界最大的100英寸胡克望远镜,对上百个河外星系的光谱红移进行观测,1929年根据观测结果,提出‘哈勃定律’。至此,爱因斯坦放弃自己静态宇宙观:承认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偏微分方程中的宇宙常数纯属多余,随即发表论文进行修正。”
  
  “科学研究中实验与理论匹配完美的情况不多,而真正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理论往往能够与实际数据相吻合又能预测未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这样的理论模型。哈勃对于红移现象观测的数据恰恰位于广义相对论曲线看起来比较线性的那一段。而吻合的关键就在这条直线的斜率,等于哈勃定律中的哈勃常数。”
  
  “1931年,勒梅特神父大胆猜想: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是以一个原始‘量子’作为起源开始的。1933年1月,爱因斯坦、勒梅特、哈勃参加了在美国加州举行的一系列研讨会。在勒梅特详细阐述了他的‘大爆炸’[当时还不叫大爆炸]理论之后,爱因斯坦欢快地鼓起掌来:‘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丽、最令人满意的世界起源说明。’”
  
  “你咋知道的这么多?”高个子警员突然插问。
  
  “我是巴勒斯坦大学宇宙学专业的。”小P回答。
  
  警员本来想继续盘问对方为啥当了货车司机,突然又觉得自己是明知故问,就换了个问题,“那后来呢?”
  
  “就像西方的神学,中国的儒学,以及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了基础之后,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去继续添砖加瓦盖高楼,比如用它去解释宇宙背景辐射现象。仅仅因为发现这个现象,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就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3K辐射被理论预言,被找到,被精确观测到。现在的宇宙学,已经认为这无方向、弥漫在整个空间的3K辐射,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光,是大爆炸的遗迹。”
  
  “那你承认他没有闯红灯喽?”警员低下头,在本子上开始写些什么。
  
  “只不过~,只不过~”小P用眼睛看着小J,觉得很难为情。
  
  “只不过这个世界不是这样产生的。”小J迅速接住了小P的话。
  
  “什么?”警员不禁抬起了头。
  
  “世界是上帝耶和华创造的。”小J斩钉截铁地正色说到,“第一天创造了光。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创造了空气。上帝说:‘诸水之向要有空气隔开。’称它为天。第三天创造了海洋。上帝说:‘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水和旱地便分开。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聚集的地方叫海洋。第四天创造了星辰,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管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于是上帝造就了太阳与月亮以及无数的星斗。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生命和飞鸟。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鸟在地面天空中飞翔。’于是上帝创造出鱼类和鸟类让它们繁衍生存。第六天创造了地上的生灵和人。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地上的生灵,使它们各自归入自己的类别。上帝又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和样式造人,派他们去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第七天天地万物已经造齐了,上帝歇息了,并给第六天赐福,圣化第六天为特别的日子,因为上帝是在第七天完成了创造并休息。于是星期日也成为人类休息的日子。”小J一口气地背诵完了。
  
  老I很习惯于这种讨论。因为雷伊姆基布兹内部管理,是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每周都要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辩论、投票和动议程序。但是由于许多成员思想激进,常常把简单问题上纲上线,先扯上诸如复国主义宗旨、赫茨尔思想、戈尔登传统、平均主义,再一点点地耐心扯回到现实。于是,在基布兹原则问题往往很多很多,人们习惯于等待,等待一个人把他想说的话都说完,中间不打断。这样一辩论就是大半个晚上,尽管第二天大家还要一大早上工。
  
  “那么先生您还认为他闯红灯吗?”警员问老I。
  
  “我更正一下刚才的说法,我只是自己看到的是绿灯,然后简单推断这位先生那边是红灯,只是推断而已。”老I赶紧解释。
  
  “我看这样吧,咱们也学学那个美国人哈勃,别停留在数学上、理论上。咱们都上你那辆奔驰车,你的车最好。你继续开车,能开多快就开多快。我把信号灯暂停,然后咱们重新过一次这个路口,不能闯红灯,但可以闯一次绿灯。看看绿灯能不能变蓝,对了,叫蓝移。”他一边带头往小J的奔驰车走去,一边心里得意地偷笑个不停。
  
  小P不好说什么,因为他刚才被小J打断的话是,“只不过红光频率是380太赫,黄绿光频率是540太赫。你的车需要跑到光速的33.76%,即每秒101214公里,才能看到黄绿色。只不过,脱离太阳系的第三宇宙速度才每秒16.7公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