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比巴黎还臭一倍的城市! (第1/2页)
莱昂纳尔拿着那个来自英国的厚实包裹,回到公寓的书桌前。
窗外,巴黎的喧嚣依旧,但手中的信件却连接着另一个世界。
他拆开包裹,里面是几本最新一期的《十九世纪》杂志,以及一封信。
信封上的落款正是《十九世纪》的主编哈罗德·汤普森。
他用流利、优雅的法文写道:
【尊敬的索雷尔先生:
请允许我代表《十九世纪》编辑部,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与高度的赞赏。
您惠允刊载的短篇《我的叔叔于勒》已在我国读者中引起了远超预期的热烈反响。
您精炼的笔法、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以及对人性的微妙刻画,赢得了包括格莱斯顿先生、阿诺德先生在内的诸多知识界人士的赞叹。
然而,此番来信,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您于八月号「现代研讨会」专栏中所发表的那篇文章——《家庭纽带与个体责任。
索雷尔先生,我必须坦言,您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可逆转的进程中,传统的、基于土地经济和紧密共同生活的“无限”家庭责任模式正在瓦解,而新的、基于契约精神与“有限”互助的现代家庭伦理尚未完全确立,这是许多社会悲剧的根源——
引发了《十九世纪》读者极为广泛和严肃的讨论,让人们超越简单的道德批判,转而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困境。
我谨代表伦敦的「萨维尔俱乐部」以及一批忠实的读者,向您发出最诚挚的邀请:希望您能在近期,拨冗访问伦敦。
此外,《良言》的主编,尊敬的诺曼·麦克劳德先生,极有兴趣在《良言》上转载《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以及连载英译《本雅明·布冬奇事》,期待与您面谈。
我们相信,您的到来必将成为伦敦文学季的亮色。期盼您的佳音。】
莱昂纳尔放下信,思考了片刻。
伦敦的俱乐部相当于法国的沙龙,不过精英化、男性化色彩更为强烈。
他对此兴趣不大,毕竟伦敦的春夏社交季结束前的3个月,他每周至少参加2个沙龙,早就审美疲劳了。
最吸引莱昂纳尔的是与《良言》的合作。
作为连载过托马斯·哈代、乔治·麦克唐纳等人作品的文学期刊,《良言》在法国也颇有影响力。
并且英国的稿费标准也高于法国,像哈代就能拿到“千词/10英镑”的高价(10磅约为250法郎)。
此刻,机会就在眼前,他怎么可能错过?
————
第二天,莱昂纳尔先寄了一封回信寄给哈罗德·汤普森,感谢了他的邀请,并告知自己会在明日便可前往伦敦。
然后莱昂纳尔就去银行兑换了足够的英镑——一迭不同面额的英镑纸币,以及一小袋铜、银硬币。
接着,他需要安排艾丽丝和佩蒂的去处。
巴黎的恶臭仍在持续,他实在不放心让她们两个回到拉菲特街的公寓。
于是他写了一封短笺给左拉,简单说明情况并请求继续让两位女士留住几日。
随后便雇了马车,前往「巴黎北站」,在售票窗口购买了一天后前往伦敦「查令十字站」的“联运票”。
一张硬质纸板车票,上面清晰地印着路线:巴黎—加莱港—多佛尔—伦敦。
这是一条非常成熟的商业线路,最快当天就能达到,比他回蒙铁尔还方便。
伦敦和巴黎一样,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一切,所以无需做什么特殊的准备。
————
翌日清晨,天色微熹。
莱昂纳尔提着一只轻便的皮箱,搭乘出租马车来到了巴黎北站。
箱子里除了必要的衣物、洗漱用品,便是笔记本、钢笔、墨水,以及几份《现代生活》,以备不时之需。
北站大厅里,蒸汽机车喷吐着浓白的烟柱,汽笛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列车员的吆喝、旅客的喧哗以及搬运工的脚步声,空气中满是煤烟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