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 第961章 伴葬帝陵

第961章 伴葬帝陵

第961章 伴葬帝陵 (第1/2页)

越王徐闻拒绝了朝廷给徐家祖墓立碑,却准备给自己修坟。
  
  如今他已经七十六岁了。
  
  在这个朝不保夕、疫病饥馑如影随形的年代,能活到七十六,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堪称命硬。
  
  可正因如此,徐闻比谁都清楚:自己这一口气,说不准哪天就断了。
  
  朝中风云再变,已不关他的事,他心中牵挂的,不再是权位,而是身后之事。
  
  在这个时代,人死后的排场讲究得紧。
  
  生前你做得再好,死后没人替你修坟、立碑、设祭台,那就算白活一场。
  
  尤其是王公贵族,陵墓不光是归宿,更是后人祭祀、传世记忆的象征。
  
  建得大了,是荣耀;
  
  修得简了,是耻辱。
  
  更何况,皇帝登基之初,首要一事往往不是修宫殿,而是修陵寝。
  
  你再年轻,也得先给自己备好“未来的家”。
  
  有些皇帝登基时年方十几,自信天命长存、寿如松柏,结果没几年暴毙,坟都没修好。
  
  尸体只能冷藏在冰窖,凄凉数载,等到皇陵修成再匆匆入葬,简直尴尬至极,丢人现眼。
  
  徐闻不愿自己也落到那种下场。
  
  他一生谨慎沉稳,最不愿留下什么“死后无处可埋”的笑柄。
  
  他虽不是什么皇帝,但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权摄政王,被称为“中兴之臣”、“相父之尊”,身后之事自然也得体面些。
  
  于是,徐闻决定修陵。
  
  消息一出,朝中无人反对。
  
  相反,许多官员甚至松了一口气。
  
  毕竟徐闻在朝中实在地位太高,连景泰帝都要称他“相父”。
  
  一旦他哪日突然身亡,而又未安排后事,那才真叫天下震动。
  
  可巧的是,就在前不久,石亨曾提议为徐家祖墓立碑,以表彰徐闻家族对大明的功勋。
  
  那可是国家出资、由翰林院撰文的高规格待遇。
  
  然而,徐闻当时一口回绝。
  
  “祖墓已修,不必劳烦朝廷。”
  
  说得干净利落,滴水不漏。
  
  他从来都不喜欢人给他搞虚名,祖宗是祖宗,功勋是功勋,混在一起只会让后人分不清是孝道还是官场交易。
  
  可如今,他却准备修自己的陵墓。
  
  这事儿有人私下嘀咕,尤其是石亨:您当初拒了祖墓立碑,现在却修自家王陵,这不双标吗?
  
  但谁也不敢当面说。
  
  毕竟修陵是人之常情,尤其是徐闻这种地位的王爷,不修,反倒显得不合规矩。
  
  更何况,徐闻要修陵,是为了不拖累后人。
  
  你说修排场吧,他自己掏钱;
  
  你说走规制,他也按祖制一板一眼,从未僭越。
  
  修陵第一步,自然是选址。
  
  这事不能马虎。
  
  王陵选得好,风水上说是福荫子孙,现实里也关乎身份体面。
  
  朝中给出了几个备选地点。
  
  第一处,是山东清平县。
  
  那是徐家祖地,徐闻的出生地,青少年时代多在那里度过。
  
  朝中不少人觉得,落叶归根,这是最自然的安排。
  
  可徐闻直接否了。
  
  物是人非,那里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清平县了,他不想回去。
  
  一句话,道尽越王对往昔的彻底决绝。
  
  第二处,是昌平的万寿山。
  
  那里是大明帝陵所在,永乐大帝朱棣就葬在万寿山的长陵。
  
  自永乐朝后,凡是皇家皇帝陵墓几乎都设在昌平,地势优良,山势雄浑,是被钦定的皇家风水宝地。
  
  按理说,宗室王爷没资格葬在帝陵周边,但徐闻是例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