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阅读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阅读 > 大明:帝师之路,从科举开始 > 第1036章 帝国藩屏

第1036章 帝国藩屏

第1036章 帝国藩屏 (第1/2页)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杀了这几位甲级战犯后,徐闻却未再动手。
  
  殿上却无动静。
  
  见氛围冷的差不多,徐闻缓步而下,一步一步走近众大名,声如洪钟:“尔等虽曾拒命,然多因政局所迫、幕府胁迫,今日既已投诚,便是大明臣民。”
  
  “念尔等原为此地旧主,未必皆逆命为乱,故设‘宗藩制’以待忠顺。”
  
  “今拟设一百零八藩,为‘藩镇封邑’,凡初降明军、有功战阵者,皆得世袭其一,三代不迁。”
  
  话音一落,诸大名皆一愣。
  
  还未从“天下归郡县”的惊讶中回过神,便又听得“封百八藩,世袭三代”的好消息。
  
  大殿中一片哗然,有人面露惊喜,有人半信半疑。
  
  徐闻举手示意,继续言道:“然,藩只传三代,不可复设私兵,不得干预县政,不得与郡官交结,否则削藩逐家,终身不得仕。”
  
  “每藩至多养士不逾千人,其职不过为地方辅军;其族不得再兼商贾,不得设私府、悬私印,违者如叛。”
  
  这番话,说得斩钉截铁。
  
  徐闻并未打算保留日本旧制诸侯那种“半独立”的状态。
  
  他要的是,可控的地头蛇,不是再长牙的豺狼。
  
  听完这番诏言,在座的许多大名心中波澜再起。
  
  伊达、细川、毛利、黑田……这些世代强藩的老牌家族,都已意识到,他们的“国”已亡,家族的“国政”终止,而后代将不过是明帝国册封的乡吏、侯臣。
  
  但他们也明白,在这种局势下,这样的“待遇”已经是仁政。
  
  总归比被斩杀当初的幕府重臣要好。
  
  连天皇都被废去皇位,流放漠北苦寒之地了,他们这些大名可以世袭三代,已经很好了。
  
  就在众人胡思乱想之时,徐闻一拍御案:
  
  “初封之日,亦是授勋之刻,凡今之归顺大名,分为三等!”
  
  “首批随军出征、助明军破敌者,称‘辅藩’,赐地千町,子爵世袭。”
  
  “中途纳降、守土未乱者,称‘顺藩’,赐地五百町,准男爵世袭。”
  
  “迟疑不前、摇摆不定者,称‘附藩’,赐地百町,爵从议定。”
  
  “凡附藩以下,不得再称‘大名’。”
  
  这番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分功赏位、定律赐地,一切有据。
  
  更重要的是,徐闻给了大家一个“归属帝国”的正当身份,而不是“丧家之犬”的羞辱角色。
  
  这便是徐闻的高明之处。
  
  他没有完全砸烂旧秩序,而是以朝廷体制兜住地方精英,将这群原本可能反复无常的藩主,收编成“帝国藩屏”。
  
  当日午后,封爵诏令宣读,赏地、赐田、分工、设制,步步稳妥。
  
  不到两个月,全日本的旧大名已九成入藩,皆递表誓效明廷。
  
  所有藩主被削去实权,重新授以地方行政官衔,按等级编入文、武职官体系,仅保留象征性封号和部分俸禄。
  
  同时,大量儒生、官吏、工匠、商贾自明土渡倭,建立书院、督学馆、明制工坊、钱庄、监营司,使各地行政、经济逐步与中土接轨。
  
  徐闻深知文化同化胜于武力征服,于是设立“皇明书院”,在东都设三大学堂,教授汉文、四书五经、律令制度与农本理政之道。
  
  日本原有的寺院学问所被改为“县学”,并入皇明教统。
  
  令降将之子必入官学,学习明制,接受礼教训导。
  
  大量日本少年开始改用汉名、着明服,甚至在东京街头以“孔子曰”作答。
  
  京都贵族妇人以能读《大学》《礼记》为荣,日本社会上层渐染儒风,礼仪制度亦大为整肃。
  
  为了根除反抗根源,徐闻迅速整编倭地兵制。
  
  原幕府军被分拆编入明军体系,改制为“征东协军”,统一训练、统一指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